沒有大的意外,孫傳庭、李邦華將是新帝內閣排名前兩位的成員,至于誰來擔任首輔,就要看年僅十五歲的少帝朱慈烺的意思了。
在這個關口,若是孫傳庭真像傳說中的那樣與大夏國的皇帝關系密切的話,大夏國一定不會進攻大明的,因為,若是那樣的話,就會將孫傳庭推上火山口,屆時,不但他不會入閣,罷黜不用、圈禁起來也是有可能的。
當然了,眼下孫傳庭正在九江就任提督操江,統管夷陵以下整個長江流域的兵馬,想要輕易動他也是不容易的。
在楊文岳的書房里,與他對坐的正是登萊總兵楊國柱,這兩位由于尼堪的介入,如今都是好端端的,還在登萊這是非之地穩穩地坐了好幾年,這與歷史上登萊巡撫位子就像走馬燈一樣變換不停的景象大相徑庭。
兩人正在商議登萊的防務,聽著楊文岳的絮絮叨叨,楊國柱卻有些心不在焉,他暗忖:“北京都沒了,皇帝又下落不明,加強防務?兵力最強大的劉澤清都跑了,濟南、德州一帶加起來也有只有副將倪寵的三千兵馬,無論是大順軍還是瀚海軍打過來都抵擋不住,自己這邊,整個登萊也只有三千精銳,你巡撫大人手下只有五百標營,拿什么來抵擋?”
又想到:“膠州的鄭森那里倒是有較為強勁的兵馬,雖然在上一次進兵旅順港的時候又大敗虧輸,不過他在福建總兵鄭芝龍的支持下又拉起了上萬的馬步軍以及大小戰船上百艘”
“看來山東的大小官員都要依靠這位小將軍了”
鄭森來到膠州后,對于軍政事務都很盡心盡力,還在濟南、登州等地上下奔走聯絡,在山東的官場倒是落下了一個“小將軍”的雅稱。
話說楊文岳此時說著說著也有些倦怠了。
他是萬歷年間的進士,今年年近七十,若是沒有甲申之變,他肯定會上書告老還鄉的,不過在發生那件大事后,他當即向南京方面也遞上了辭呈,口稱:“微臣年紀老邁,登萊,邊境沖要之地,非得年富力強之人來運籌鎮守不可”,在他的辭呈里,他強烈建議讓孫傳庭前來接任,按照他的想法,以孫傳庭與尼堪的關系,尼堪就算想打登萊的主意,考慮到孫傳庭的存在,多少也會照拂一下,只要給朝廷騰出時間來考慮、安排整個山東的鎮守事宜就行了。
何況,從蘭州、大同傳出來的消息,與滿清、流賊都不同,這大夏國對于明國宗室以及文武官員并沒有一味殺戮,蘭州的肅王、大同的代王還通過大夏的國境安安穩穩回到了南京,看來,以前的情分還在啊。
故此,在恍惚中,身經百戰、老成持重的楊文岳也有些懈怠了,他將楊國柱招過來也就是例行公事罷了,言語中,對于大順的防備要遠遠多于大夏。
“篤篤篤……”
外面響起了敲門的聲音,楊文岳從倦怠中一下清醒過來了,在楊國柱進來后,他已經讓管家將附近的下人都支走了,并告訴他沒有什么大事不要打擾他,如今有人敲門,多半是有大事發生了。
當門打開后,進來的竟然是他的標營將領蔡九儀。
說起這蔡九儀,原本是洪承疇手下的旗鼓,洪承疇松山大敗后,此人倒是單槍匹馬逃回了關內,路過山東時被楊文岳留住了,剛好他身邊缺乏一個有實戰經驗的人統管標營,便勸他加入到了登萊巡撫衙門。
蔡九儀,廣東人,出身于南少林,武舉出身,松山大敗后他就熄滅了繼續為官的想法,原本是一門心思回到家鄉肇慶建館授徒了此一生的,沒想到碰到了楊文岳,這也算是尼堪這只蝴蝶扇起的小小風暴吧。
沒了蔡九儀,自然也不會有武學大師洪熙官了,后世叱咤嶺南的洪拳還有可能創造出來嗎?
閑話少說,那蔡九儀是一個嶺南少見的彪形大漢,不到三十歲,走起路來虎虎生威,他見過兩位上官后,面上略略猶豫了一下,便將接下來的話說出來了,這一說,無異于石破天驚。
蔡九儀,作為少林子弟,與他一同北上的人還有不少,有的還在遼東,有的則在京城,可以說,楊文岳想要得到他想要的消息,除了眼前這位蔡九儀當不作第二人想。
“軍門、總鎮,北面的消息職部已經有了”
“哦?”,這下楊文岳、楊國柱都精神一振。
“有好幾個消息,這……”
“揀重要的說!”,楊文岳心急火燎地,趕緊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