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下午,穆占、立花一郎押著那幾十戶黑澤部的丁口下山了,一路上,立花一郎用一根長木桿挑著黑澤明的頭顱。
“將他們安置到帶廣城”
尼堪留下五十親衛押送他們去帶廣城,自己帶著大隊繼續向北,不多時便抵達石狩平原。
這里,才是北海道最大的糧倉所在,在最大的河流石狩川幾千年的沖刷、泛濫下,這里平原上的樹木很少,花不了多大的代價就能將它們變成農地,德川幕府為了控制北海道,向松前藩遷移了上萬的農戶,也不過是占據了后世札幌市附近一帶,后世的名寄、士別、旭川、深川、滝川還都是阿伊努人的地盤。
如今,大夏國在這里安置了漢、朝鮮農戶一萬五千,除了札幌之外,還在正中的旭川設置了縣城。
阿伊努人沿著河流、山體駐扎,目的只有一個,捕魚、打獵,往往一座大山便是一個部落,而斯蘭奇所在部落由于與大夏國接觸最早(柳川靜云大喝一聲解決了彼等與松前藩的糾紛的那個部落),擁有的鐵器最多,最后便成了勢力最大的部落。
進入石狩川平原后,大夏國同樣面臨日本一樣的問題——要與彼等爭搶土地,不過大夏國卻不像日本那樣使用強制手段對他們進行驅趕,而是一開始就劃定了不同的區域。
比如,在河流上游,或靠近大山的地方,設定為阿伊努人的居住地,那樣的地方,既能捕魚,還能打獵,河流中下游,有著大面積平地的地方則化為農戶的地方。
當然了,在平地上,也是有阿伊努人的,不過,大夏國對于那些讓出地方、并選擇遷徙到指定地方的阿伊努人,除了免費提供建造得整齊、漂亮的磚瓦、木頭混合的住房外,對于鐵器、食鹽、布匹等物還有優惠。
這樣一來,只有極少數阿伊努人不愿意遷徙,那樣的人大夏國也不理會,當彼等的周圍出現大量的日本、朝鮮、漢人農戶后,彼等就顯得形單影只了,最后還要苦苦哀求遷回到自己族人的居住地,此時,那些個優惠就沒有了。
不過,這樣的人一般都擅長使用弓箭或者擅長造船、劃船,最后便被瀚海軍分別納入到地方鎮守部隊或地方水師,最后,所有的阿伊努人都有了著落。
非但如此,千島群島、庫頁島上的阿伊努人都按此辦理,對于這些人,尼堪倒是像遷到北海道的朝鮮人一樣,將彼等的適齡孩童全部納入各級學堂,而將日本人晾在一旁。
那些日本農戶,到眼下這個地步,盤踞在彼等頭上的武士階層已經肆虐了上千年,長期以來沉重的賦稅讓他們終日埋首于生存之中,幾乎沒有國家、部族的概念,當然了,自己出身在那個縣、那個村、那口井、那片田(村上、井上、田中,咳咳)還是知曉的。
在眼下,五成的賦稅已經相當好了,至少可以讓彼等能吃飽。
這就行了。
從旭川開始,一路上,無論是阿伊努人、朝鮮人、漢人、日本人都沉浸在秋收的喜悅中,對于阿伊努人來說,秋收時,彼等便可以用手中的魚肉、鹿肉、野豬肉與農戶交換糧食,而那些出自不同部族的農戶也能將多余的糧食換成腌肉。
這一日,大隊終于來到石狩川的出海口,后世石狩市地方,那里,有一個瀚海軍用作補給的海港,這里,原本是一個叫石狩部的阿依努部落的所在,這個部落說起來也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