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東西東西兩側一下駛過來一共大約五十艘大型槳帆船!
孫佳績帶著的分艦隊一共有二十三艘戰艦,按照中等規模的游隼號長度五十米來說,若是呈一字長蛇陣進來,那就是一千米,若是加上船只之間的距離,最多兩千米,而大型槳帆船也基本上在五十米以上,五十艘就是兩千多米,加上之間的距離,那就是三千米左右。
前面說過,直布羅陀灣開口、進深都約莫十公里左右,當孫佳績的艦隊開進來以及從兩側出現大量的槳帆船后,雖然不是齊頭并進,但也幾乎占去了大約一半的海面!
這一幕都在孫佳績的算計之中,當兩側的槳帆船距離他的艦隊大約一千米的時候,他的艦隊再次一分為二。
上文說過,一支新式洲際艦隊的配置是:
兩艘大鵬號;
四艘金雕號;
十六艘游隼號;
十二艘雨燕號;
十二艘信天翁號。
一半的配置就是一艘大鵬號,兩艘金雕號,八艘游隼號,各六艘雨燕號、信天翁。
當敵船駛近時,兩側各相對駛出了一艘金雕號、四艘游隼號、三艘雨燕號,每一側八艘戰艦,而旗艦大鵬號則帶著六艘信天翁繼續向北行駛。
大鵬號向北行駛了一段后,眼看離正陷入了戰斗的戰場有些遠了,便又一分為二,大鵬號帶著兩艘信天翁向東行駛,徑直駛向直布羅陀灣的東海岸,而剩余四艘信天翁則駛向西海岸!
先不說這些看起來笨拙無比的大船駛向海岸去干什么,且說正中間、兩側各八艘戰艦迎向敵人已經沖過來的槳帆船,此時的地中海的槳帆船一般是兩層,在戰斗時更是兩層槳手都在全力劃動,由于槳帆船體型龐大,船槳也非常長,加上每一側上百位槳手的同時劃動,自然會在海面上造成涌浪,于是槳帆船之間的距離至少在三十米以上,這給瀚海軍戰艦慣常使用的戰術——中間穿越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由于在中層、下層甲板放置了大量的槳手,西班牙人的火力便只能集中在第一層甲板了,槳帆船本就是薄皮大餡的船只,加上首層甲板位于最高處,便只能放置中小型短管火炮了。
而對于瀚海軍戰艦來說,此時的他們在首層甲板自然也配置了小炮,那是為可能出現的敵人跳幫作戰準備的,平時都蓋著厚厚的油布,幾乎從未使用過。
就算最小的雨燕號,他們也在中層甲板布置了每一側十門十二斤尼布楚青銅炮!
到了眼下這光景,瀚海軍在火炮制作以及操炮技術上與前幾年相比并沒有大的進展,榴彈炮、后裝線膛炮也沒有出現,還是老式前裝滑膛炮的規制,但與此時的敵人相比,他們在火炮質量、炮鏡/標尺等配置、訓練時間、訓練投入上遠遠超過了,如果說歐洲人此時在一年中只有一個月的時間能夠進行實彈訓練,瀚海軍完全可以達到四個月!
四個月與一個月的比較,看起來相差不多,不過細究起來,就是在一年之中,瀚海軍可以每三日實操一次,而歐洲人十天才能操練一次,這樣下來的不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轟……”
皮實耐操、高大結實,中下層甲板的十二斤以上的加農炮碰到看起來高大無比,實則薄皮大餡,只有上層小炮的槳帆船后,結果也是明顯的,實際上此時的歐洲人唯一的取勝機會就是利用船只數量的優勢一擁而上進行跳幫作業,何況進行跳幫作戰本就是西班牙人極為擅長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