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只有這么想,一切才能順理成章。
他之前常常把拜龍教的每一個行動都混為一談,放在一起去思索其中的前因后果,所以難免會感到困惑。比如發生在多里芬、旅者之憩的一切,顯然與后來芬里斯島上、以至于眼下南境的一切有些格格不入。
除了梵里克的‘插曲’之外,他一路南下,在拜龍教的大部分行動之中,皆沒有看到任何與‘尼可波拉斯’有關的細節。
更不用說在‘龍之魔女’在憲章城復現的情況下,拜龍教徒們不是理應當去艾爾帕欣‘朝圣’么?
但事實并非如此。
然而只要把這兩件事分開來看,線索便一下子清晰起來——跟著這個思路,方鸻大致整理出三撥人馬。
第一撥,是選召者。龍火公會與聽雨者,其中前者顯然與拜龍教的兩個派系都有關系,他們在旅者之憩,在多里芬的行動,應當是在普德拉口中‘那人’的授意之下進行的。
并由此引申出后面憲章城的一系列連鎖事件。
第二撥,則是普德拉與他代表的‘背后的那些人’,他顯然正是代表著這一部分勢力,來拉攏羅林的。這一點從先前的對話之中,便一目了然。
而這一撥人,方鸻意識到自己最早介入他們的計劃,應當是在芬里斯島上。在當時,他其實便產生過疑惑——因為芬里斯島顯然與尼可波拉斯一點關系也沒有。
當然,后來托拉戈托斯暴露之后,他又有些恍然,畢竟托拉戈托斯也是黑暗巨龍。
但現在想來,拜龍教的內部分歧,從那時候便已經十分分明了。
那之后他一路南下,在馬松克溪駐地、在都倫,遇上的應該都是這一撥人,聽雨者高層的失蹤,也應當與這一批拜龍教徒息息相關。而方鸻之所以認為拜龍教在南境的‘大計劃’與這一撥人有關,也正是基于自己在血薊林地與在都倫的一系列遭遇得出的結論。
最后是第三撥人,則應當是尼可波拉斯的復活派——即普德拉口中的‘那個人’與他的支持者們,至少眼下來看,羅林應當也是屬于這一派人當中的。
這一撥人顯然是當年‘龍魔女之災’的締造者,或者至少脫不了干系。而且這一派人馬,在過去一個世紀中應當是拜龍教內部的主流,所以龍魔女失敗之后這么多年,拜龍教徒才會始終都在謀劃重現昔日的榮光。
至于他在梵里克所遭遇的一切,應當正好是雙方合流之后發生的事情——以至于到現在依督斯所發生的一切,背后也應該有這撥人的影子。
所以羅林才會出現在這個地方。
而托拉戈托斯的死,方鸻隱約感到應當是拜龍教兩派人馬之間的交易與妥協,亦或者另有隱情。
分析出這三撥人馬之后,眼下的局勢就很好理解了——
三派人馬當中,選召者畢竟不是原住民,而且也是最后加入者,顯然是勢力最小的一派。但他們秉承選召者的一貫作風,在原住民之間左右逢源,雙方皆要依仗于這一方人馬的實力。
這一點從他們多次參與各種活動,便不難看出。
而剩下兩派,顯然原本是以尼可波拉斯的復活派為首。正因此,龍火公會一開始才會與這一派合作,在多里芬與旅者之憩展開行動。
但三十年前,尼可波拉斯復活派的計劃在米蘇女士的介入之下,顯而易見地失敗了,米蘇女士所化身的龍之魔女,自然不可能對拜龍教徒有一丁點的好感。
而三十年之后的計劃,也在他和艾緹拉一行人的機緣巧合之下,陰謀敗露,與三十年前近乎一模一樣的方式功敗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