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眾人終歸被自己的淫威所折服了,李陽也滿意的點了點頭。
其實,關于律法的變革,應該怎么變,他這些天也一直在思考。
李陽知道,光靠他一個人,就算是改一輩子,估計也是沒辦法把秦律修改完善,畢竟一個人的精力有限。
可是,如果就這樣讓司法部門的官員們來變法,他們修改的律法肯定不會是自己想要的,畢竟相隔了兩千多年,眼界、思想、意識形態都有著巨大的代溝,思想無法統一,修改出來的秦律自然就一去千里了。
所以,經過多日來的思考,他這才會想起不如寫一部類似后世的憲法,取個新名曰《公法》,然后以它來作為新秦律的立法根本及思想指導。
如此,只要有這部《公法》作為新秦律的指導方向,那么新秦律的思想就能得到統一,而后面具體的秦律修改就不用他自己操刀一條一條的來完成了。而他要做的,就只是批閱、審核,然后蓋印,發布實施。
如此一來,不僅自己能落得一個輕松自在,而且還能讓大秦朝的司法官員們對律法有一個新的認識,徹底的也改變這些官員的思想,可謂是一舉兩得之美事。
當然,李陽心里也知道,這部借鑒后世編著而來的《公法》,其中確實多有逆君之言。這也是他為什么在來丞相府的路上,會在龍輦中問嬴政那兩個問題,為的就是想知道嬴政為了這次律法變革,讓步的底線。
如果沒有嬴政在龍輦中回答的那兩句話,說實話,李陽也不敢這么草率的就將《公法》發布天下。
同時,李陽之所以要將自己置于危險當中,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秦律要變革,就得從頭到尾,里里外外都要變,不僅要革去舊律法,還要革去舊思想、舊制度、舊意識,如此大秦才能是真正的煥然一新。
要不然,只是修改一下律法,把連坐廢除,重罪重罰,輕罪輕罰,那這根本就不算是變革,充其量最多只能算是調整量刑,根本就是治標不治本。
如果不培養百姓愛國的思想和意識,這個經歷了征戰數百年的春秋戰國,死去了無數生靈,好不容易才完成統一的國家,就得再次四分五裂。
如果不立法,給百姓一條活路,同樣,這個國家也還是不能長久,戰亂將再次點燃,天下終將生靈涂炭。
歷史上,劉邦和項羽他們為何能成事?不就是因為有百姓響應么?天下百姓紛紛響應抗秦戰爭,秦國豈能不亡。而這一切,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天下百姓沒有了活路,為了一線生機,不得不反。
天下有田無人耕,可見徭役之重,恐怖如斯。
百姓全被抓去服徭役,竟是連田地都無人耕種了,留給百姓的就是兩條死路,男子死于徭役,女子餓死于家中。
試問,如果不立法阻止,這秦國又豈能不亡?
何況,對于穿越者李陽來說,如果天下的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沒有余糧,那怎么還有精力去搞手工業?
不搞手工業,怎么做實業?
不做實業,怎么搞經濟?
不搞經濟,社會怎么能快速發展,怎么讓國家繁榮富強?
而且,李陽心底還有一個小小的心愿,那就是他想讓全世界都說中國話……
什么英語、法語、日語,都他娘的滾犢子去,為了給娃娃減負,這事還必須得從秦朝抓起啊。
所以,綜上一切,李陽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給天下百姓一條活路。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說先讓天下百姓吃飽飯!
而要讓天下百姓能吃飽飯,有條活路,首先就得限制徭役,該種田時,就得安心種田,唯有在農閑時才可征用勞力,如此,天下生計方可不亂。
“中丞,現今已初步改好了一百條秦律,您看合適否?”
就在李陽思緒紛亂的時候,蒙毅拿著竹卷來到身前,詢問道。
“嗯,蒙大人辛苦了。”李陽滿意的接過了竹卷,同時也不忘慰藉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