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朝代更迭了無數次,但最終,苦難在這些底層百姓身上,依舊延續了兩千多年,從未改變……
也正是因為如此,做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李陽一開始的抱負,就是打造一個興盛和平的大秦帝國,未來創建一系列先進的制度,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利。
歷史的前進方向,永遠只會更加的進步,所以李陽相信,只要創建了先進的制度,就算以后他死了,以后的歷史,也只會往更先進,更文明的方向去發展,而不是退步。
說簡單一點,就是李陽想盡一切手段,盡可能的縮短原本的歷史進程,讓先進、文明、民主能來得更早一些。比如,通過他的努力,五百年后,華夏就有了先進的人權和民主意識,亦或八百年后,哪所一千后華夏才真正有了人權和民主,那也是把歷史進程縮短了一千年啊。
對于李陽這個穿越者來說,這就是他奮斗的意義所在。
畢竟,作為一個現代人,既然意外的來到這個時代,如果只為了錢和權活著,心中沒有奮斗的意義,那和一條咸魚有什么分別?
李陽沒有和章邯去爭辯,直接對皇帝道:“陛下,出兵平亂,越平越亂,治標不可治本。臣建議,在出兵平亂的同時,務必也要同時解決百姓饑荒的問題,如此兩手齊抓,亂象方可輕松平息。”
嬴政點點頭,雖然認同李陽的辦法,卻無奈道:“你言之有理,可是國庫亦是無糧,這饑荒該如何解決?”
李陽回道:“眼下,唯有商人有糧振災。”
是的,秦國雖然窮,但是并不是真的沒有糧了,其實士紳貴族都有富足的余糧,特別是一些大商人,更是富可敵國。
這也是為什么,歷史上自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一直到公元前202年漢朝統一,七年的時間,天下大亂,軍隊卻亦有糧草可維持戰爭,其中一大半原因就是士紳貴族有糧。
比如史書就有相關記載,陳勝攻占陳縣,過了幾天,陳勝下令召集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地方士紳豪強都來開會議事。這其實就是向他們征集糧草。
結果,李陽此話一出,許多人卻是笑了,馮去疾道:“難不成,中丞相認為商人會愿意替大秦振災饑荒?”
嬴政也大搖其頭,讓商人捐糧是可,但他們不可能把家底給捐出來的,對于大秦眼下的饑荒來說,完全就是杯水車薪罷了。
章邯冷笑道:“中丞相既然如此說,那定是自有辦法讓商人振災了,不如這平亂之事,干脆就由中丞相來負責算了,反正靠我等武人,于中丞相而言,也不過是無用之功嘛,我等免得從中添亂了。”
一眾將領紛紛點頭:“章將軍所言極是,我等倒也想看看中丞相如何讓商人振災,又是如何輕松的平息此番亂象。”
你不是說我們出兵平亂是無用之功嗎?
既然你牛逼,那就干脆你一個人上,看你怎么把這亂象給平了。
此時一眾武將們,就想看看李陽怎么收這個場。
一張嘴巴,信口開河,自以為是。
又說出兵無用,又說商人振災,說的話簡直是天真又可笑!
他們可不相信李陽,單靠一張嘴皮子,就能真的平了這番亂象。一張嘴,就頂十萬大軍?一張嘴,就能讓商人紛紛自愿捐出家資?簡直就是做你的春秋大夢吧!
……………………
PS:不好意思,這章晚點了。因為一直寫的不滿意,重復刪改了好久才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