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想見,一但這些從少昊帶來的農作物全國普及之后,百姓家除了種谷物之外,再于荒地、菜地中種上一畝土豆、紅薯或玉米,那么溫飽將不再成為問題,甚至還可以過上一日三餐的富裕生活。
要知道,此時的秦朝,普遍都是一日兩餐,只有少數的貴族才能享受一日三餐的生活。
秦時,人均的糧食有多少呢?
秦朝,畝產谷物五石左右,約現代的200斤。
交完稅賦,其實最后自留的糧食少之又少。
李悝的《漢書食貨志》中記載,五口之家,全年食糧90石,全年人均食糧18石。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個人一年的食糧只有一千斤,這還是原糧。去了殼之后,也就只剩不超過800斤了,普通百姓每天幾乎是一個半饑的狀態。
而如果有紅薯和土豆、玉米的補充,那么半饑將成為過去式。
當天,李陽就讓紀偕,做好準備工作,然后盡快將這些新農作物分發給各個行省、郡縣去種植,讓每個行省、郡縣都成立新農作物育種區。
在這些劃規為新農作物育種區的郡縣,規定除了水利充足的良田繼續種植谷栗之外,其它的旱田、荒地,通通種上玉米、土豆、紅薯等少昊帶來的新農作物。
當然,為了保證百姓種植這些新農作物的積極性,以及認真對待的態度,李陽還提出了幾點指導意見。
一是,新農作物的種植戶,今年產出的新農作物,統一由朝廷用谷栗置換,一石玉米,可置換谷栗十石,一石土豆、紅薯,可置換谷栗五石。也就是說,只要種出一千斤土豆或紅薯,就可以從朝廷換來五千斤谷栗,這幾乎比他們種谷栗還劃算數倍。
以此辦法,來激勵大家種植這些新農作物,同時又能很好的保證這些種植出來的新農作物不被吃掉,全部用于明年全國性的大面積普及種植。
當然,他們要吃也無所謂,只要你舍得吃,吃一斤紅薯,等于吃掉了五斤谷栗,可以說普通百姓幾乎不可能大量食用。所以,今年產出的新農作物,就足夠作于明年全國普及種植之用了。
二是,這些新農作物,按三倍谷栗之數,計入各行省、郡縣的糧食總產量。
什么意思呢,就是今年各地方要保證糧食增產三倍,而種植了新農作物的地方,一斤土豆就可以當三斤谷栗,計入為當地郡縣的糧食增產功績。
也就是說,只要大力種植這些新農作物,保證這些新農作物的收成,朝廷下發的關于今年糧食增產三倍的政令,就能很輕易的完成,并在政績考核中得到一個“優”的評級,大大利于升遷。
這個辦法,等于是直接將下面各地方官員最近心中的怨言打消。
至于這些從少昊帶來的新農作物,夠不夠分發給二十個行省來種植培育呢?
這么說吧,就拿玉米來舉例,一畝地需四斤玉米種子,那么徐福這次運回來的四萬斤玉米粒,就可以種一萬畝地。
紅薯三萬六千斤,約百萬個紅薯,一個紅薯可長出數米的藤苗,取二十厘米一小段的藤苗就可以種植,這些紅薯的種植面積就更大得去了。
還有辣椒干里面的辣椒種子,亦是可以足夠分給若干個行省去種植。
何況,各地方原本就要保證水稻、栗米的種植,新農作物只是于荒地、水利不足的旱田種植,所以分發給二十個行省,去培育完全足夠。
得到了李陽關于新農作物的培育意見,紀偕嘴巴都笑到合不攏了。
他已經可以想像得到,今年百姓增產三倍,賦稅足額征收,國庫充盈,幾乎沒有問題了。
作為一個主管國家賦稅錢糧的戶部尚書,眼下有如此利好消息,又怎會不喜出望外呢?
當天,所有在場的大臣,終于明白李陽之前所說的糧食增產三倍,并不是天方夜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