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聽到這話,心中的擔憂頓時消去。畢竟蒙古、遼寧等地剛剛統一,任何對大局穩定帶來消極影響的事情,都是值得擔憂的。
…………
蕭何回朝之后,李陽立即便向扶蘇舉薦,讓蕭何兼任咸陽內史。
咸陽是國都所在地,不設郡守而由朝廷直轄,其長官為內史。
內史,位同九卿,得參與朝政,官一品。
之所以李陽要這么做,讓蕭何兼任咸陽內史,是因為李陽決定要離開咸陽,南下出巡。
如今咸陽,始皇帝不在,而自己這個國政院院長又離開,那么咸陽的大局之穩定,就成為了重中之重。
內政有李斯,城外有周勃的藍田大營,就差咸陽城內的控制權了。所以,這咸陽內史,必須可靠之人。
關于南下出巡,一來,是巡視各地的農耕工作,特別是少昊帶回來的新農作物長勢;二來,則是前往南方沿海的造船廠,指導海船的發展工作,因為海船的發展,迫在眉睫。
后世國際社會上普遍認為,中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陸地國家,沒有海上實力。甚至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海上實力,在鄭和下西洋時期才能代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頂峰。
國人雖然氣憤,但在我國,確實沒有發現什么大型的造船廠。
其實,這樣的說法是非常錯誤的。
因為早在公元前,大秦的海上實力,可以說就已經是世界領先的水平了。
首先,戰國時期楚國就有海運,秦國統一后接收了造船業,這才會有史書上的嬴政東巡海上。嬴政第五次東巡的具體線路是從江蘇出發,途徑蘇州、南京后橫渡長江,而后沿著海岸線北上,向瑯邪方向行進。加上徐福東渡日本,這一切都印證著大秦的航海實力,而且是遠洋航行的實力。
之所以中國古代的海上實力,沒有得到過多記載,真正原因其實是秦朝的短壽造成的。
因為在秦國,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注重制造、發明、創新的一個朝代。
秦弩這些在時全世界強大到沒有對手的武器,就不提了。
青銅冶煉技術,也是領先全世界,達到了青銅器的巔峰。而且,在青銅巔峰的同時,又進入了鐵器的應用。
而且,大秦還有比全世界提前了兩千年的流水線標準化的工業生產模式,大秦的生產、制造能力,不稱之為世界第一,那簡直就是睜眼說瞎話。
大秦的造船業,亦是如此。
其實,在1974年,隨著一項絕世古跡的發現,中國就向世人證明了中國古代的海上實力。1974年,在廣州中山四路文化大院球場,解放軍挖掘防空洞時,就發掘出了一處造船遺址。
經過三個多月的研究,考古專家最終確定了這是秦始皇時期所建的造船廠。并且在此造船廠的遺址中,還確定了此造船廠,可以制造出宙8米、長30米的巨型海船。這一發現,也從側面證明了我國古代,在秦朝時期便是一個海洋強國,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的。
而李陽此次要前往考察、指導的造船廠,就是廣東行省的大秦造船廠。
…………
夏日的晴空是明媚的,天是湛藍深遠的,太陽像火球般的烤著大地,陽光是那樣強烈,天上地下處于一片耀眼的光明之中。
此時,李陽南巡考察的隊伍,在扶蘇與百官的相送下,駛出了咸陽城,一路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