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將走后,楊侗開始思考河北道的施政綱領。
本來,他毫無頭緒!
但是數目龐大的寒門預備官員,令他豁然開朗。
現在,大隋官員主要是世家門閥人士。
楊堅在世之日,一邊執行科舉制,一邊依舊保留由地方推薦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這就保證了世家子弟的推薦權,也算是一種妥協。
但是到了楊廣執政時,他將有利于世家門閥九品中正制強行取消了,無論是世家門閥還是寒門平庶都只能通過考試錄取,這當然嚴重侵犯了世家門閥的利益,這些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阻攔改革、阻撓科舉的烈度甚至不惜推翻大隋。
在楊侗看來,大隋動亂的根本原因是科舉制的誕生,三征高句麗只不過是一個引子而已,當下的農民起義背后,一定有世家門閥在暗中支持,不然,瓦崗軍哪來那么多精良的裝備?世家門閥為了動搖大隋統治,等形勢到了無法收拾的時候,他們再從幕后走向前臺,圖謀天下。
當下,大隋和世家門閥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即便有世家門閥子弟投入自己麾下,那也是世家門閥不把雞蛋放在同籃的一慣作風而已,最后不管哪一方勢力贏了,自己的家族利益都得到保障,然后繼續把持朝政,一代代的過著人上人的生活。
歷史上的李唐王朝依靠關隴權貴、關東士族立國,但最后也和這兩大利益集團斗了好幾代人,到頭來也是大傷元氣。
隋朝為什么那么短暫?
都是妥協害的。
楊堅為了和平代周,把關隴權貴養成了猛虎。
楊廣為了搞掉關隴權貴,又扶持了關東世家去打壓關隴權貴,結果,這兩大集團卻聯合推出了李淵,取代大隋
如果在和平年代,楊侗或許對世家門閥進行妥協,但亂世已經注定,正所謂死豬不怕開水燙,倒不如以河北道開始,從根本本上提升寒門的地位!鞏固了河北道的成績后,再奪一地治一地,當天下太平,這種制度已經深入全國了。
寒門無人才?
這是騙人的鬼話,如果寒門無人,洛陽的幾大千預備官員是什么?由此可見,寒門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公平!如果任免權繼續在世家門閥手中,那么,寒門中哪怕出了張良、韓信也不會有用武之地。
心念至此,一個計劃在楊侗心頭浮現:用更加成熟的明代官制取代大隋尚未成熟的官制,再在其基礎上做出一點修改,總的來說,一要做到收大權于朝廷、于皇帝;二要文武兼備,三要創造公平的晉升平臺,四要興教育,五要加強監督,六要防止大世家門閥滋生……
這徹底改革,看似繁瑣,但其實明代官制也不過是在三省六部的基礎上加以完善罷了,工作量其實并不大。
楊侗找出大隋官制,然后提筆勾圈點畫,將上上下下各部門的脈絡細細梳理一遍,先把三省六部、十一寺、御史臺理清楚,接下來對地方動手就會容易許多……從朝廷,到親王和儀同三司,再到地方郡縣,一級一級一點點……
大致理清后,楊侗方才落筆,將自己的決定一項一項的羅列:“設學部,尚書一人、侍郎二人…主管教育…改御史臺為御部,最高長官為尚書、侍郎二人、郎中三人……設郡御、縣御,主要職能:對太守、縣令審判活動實行監督,對生效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提出抗議;接納民告官案件、監督地方行政,無處決權、無行政權…設刑部司于郡……”
“撤上中下三級郡縣之分,各級官員品級、待遇以中級論……”
隋朝有一百九十多個郡、一千二百多個縣,依人口分為上、中、下三等。也就是說同樣是太守、縣令,但官階的卻有大小之別。就拿下郡郡丞來說,品級僅僅是從八品上,面對當地正八品下縣縣令的時候,郡丞還要行禮,并道上一聲“大人”。
這種上、中、下的劃分自然是出自楊堅之手,一是在俸祿上減輕朝廷負擔,二是降低郡級官員的權威,以免地方山頭主義滋生。
如果出于節省的目的,堂堂一個皇帝太過小氣;如果防止朋黨出現就更沒必要了,因為官員回避本郡上任、滿三年不得連任的制度就足夠了。
這種三等之分使責任不明確,一旦出了事,誰也命令不了誰,郡級怪縣級不配合、縣級怪郡級不作為……事情不了了之,最后受傷的是朝廷和百姓。
廢除了上、中、下之分,既能夠讓郡級官員明確使命,又能讓居多的下郡、下縣官員滿意,還能增加大家的積極性,可謂是一舉三得。至于上郡、上縣官員的利益確實損失了,但這部分官員占極少數,能有什么意見?敢有什么意見?
即便是投票決定,哪怕中級郡縣全部中立,上級郡縣官員也斗不過,因為下級郡縣多!
燈下,楊侗下筆若飛,氣勢恢弘、莊嚴雄偉的顏體書法在紙面上渲染開來。到了漲河北道上任,這份新的大隋官制就會問世,會有許許多多官職被裁撤,會有許多官職失去自由、失去圭皇帝般的權力……而河北道的所有孩子也因此得到讀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