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此時,由烽火的示警已經傳到高句麗國都平壤,三柱烽煙意味著有大軍來襲,烽煙來自貝水江邊,要么有不明船隊襲擊,要么是新羅大軍打到了貝水南岸。
平壤守軍雖然還不知道敵軍來自哪里,但并不能阻止平壤城內的恐慌,平壤城的城門紛紛關閉,士兵們奔上城頭準備應戰,整個平壤城陷入徹底的混亂之中。
這時候,早有軍士飛奔皇宮,向高麗王高建武稟報。
說起來,高建武也是一個有抱負的君主,也很有本事,當年隋朝水陸大軍襲擊平壤,高建武率領幾千兵馬,擊破了由大將軍來護兒率領的大隋十萬水軍,取得了第一步戰果,緊接著再由乙支文德大破三十萬隋兵。可以毫無疑問的說,隋朝的四十萬水陸大軍,便是死在高建武、乙支文德兩人之手。
高句麗平原王高元早故,高建武即位號稱榮留王,但他這個王當得并不自由。淵子游這個權臣主導一切國事,高建武空有雄心壯志和一身抱負卻完成被架空。
淵子游為了淵家長存,他動用了自身的影響力,使莫離支(首相)這個掌控軍政大權的職位,變成淵氏家族的私產,順利傳給了他兒子淵太祚。
淵子游作為高句麗名臣、權臣,他在高句麗的地位好比是漢之蕭何張良、蜀之諸葛亮、大隋之高颎,乙支文德縱然一戰封神,但他畢竟是普通人家出身,底蘊遠遠不如傳承數百年的淵氏。
但好在淵太祚野心有余,實力遠不如淵子游,所以他固然坐著莫離支位子,掌握高句麗軍政大權,卻限制不了高建武這個王的崛起。
高建武在乙支文德等人的支持下,不斷凝聚力量,急欲削弱淵氏兵權。
也可以說,高建武登基以后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考慮著如何從淵氏家族手中奪回權力。
如今的高句麗處境也相當不好。
從楊堅時期開始,高句麗就和大隋展開了多次大型戰役,盡管每一次都借助地利之便,拖垮了隋軍,還將整個遼東納入了版圖,但高句麗國小民寡,隋軍眼中微小的勝利,對于高句麗來說都是承受不起的大損失,戰事結束以后,高句麗又進入了與新羅的大戰之中,全國上下本以為隋朝四分五裂,無力攻伐高句麗,便將主力調到了南方,可誰想到,隋軍出人意料的再次攻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走了整個遼東。
遼東的失守,不單是高句麗三分之一國土的丟失,還讓他們失去了產糧重地的遼東平原,以及戰馬之源。在之后的日子里,高句麗的元氣不僅沒有得到恢復,還因隋軍騎兵連連出城騷擾而慘曹破壞,整個鴨淥水以西,幾乎不再產出一顆糧食,那里的城池守軍幾乎全靠貝水平原的產出給養。
而在這關鍵時候,新羅又在南方配合著北方的隋軍,對高句麗進行騷擾,高建武自然不敢貿然向隋軍發起兵戈。如今好不容易聯合了百濟將新羅打爬,以淵氏為首的軍方立即要求他起兵收復遼東。
高建武卻是一點都不想在北方開辟戰場,因為打不贏隋軍的話,他的地位更加不穩,更重要的是即使真的收復了遼東,最終得利的也是淵氏,而不是王室,淵氏一旦得到了遼東,那么淵氏的實力便會超過王室,有了遼東產糧重地的支持,淵氏取代高氏十分容易。
但淵氏相當聰明,見到軍方無法打動高建武,便在民間發起了輿論,在沸沸揚揚之下,本就威望不足、且丟失了遼東的高建武十分被動,王位也變得岌岌可危了起來,無奈,只得派出忠于王室的第一將——乙支文德率領大軍北上。
對于這一戰,高建武也多少懷有僥幸之心。
因為——
高句麗的敵人主要來自北方的隋朝和半島南部的新羅國,但高建武知道中原內戰正在激烈上演,所以他也認為隋軍暫時無力支援遼東。至于南方的新羅在上個月慘敗,他們防御百濟之后,自保有余,進取不足,對高句麗暫時不會有威脅。所以,他把大部分兵力都交給了乙支文德,只留三萬坐鎮平壤城。
所以當敵軍攻來消息傳來時,猶如一記晴天霹靂,讓高建武一下子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