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楊善會為尚書左仆射,掌兵部、刑部、學部,授宋國公,賞田萬畝、金錢五萬、銀錢十萬。”
其實拋開皇家這一層面紗,老楊家不乏知軍善戰之士,遠的不說,楊恭仁、楊善會、楊師道其實都能打。楊堅的親侄蔡王楊智積也是一個出類拔萃之士,擔任弘農太守之時,他以幾千郡兵,將楊玄感十幾萬大軍拒之門外,為宇文述、楊恭仁等平叛大軍創造了寶貴的戰機,可惜他身懷雄才,卻早早逝去。
“微臣領旨謝恩。”
楊善會這個名字,在后世籍籍無名,如今在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算得上是家喻戶曉的軍中名將。
人們經常用“百戰百勝”來形容一名將軍,說是打一百次、次次都贏。但說這話時,大家心里都知道這只是一句吹捧的話,放眼古今中外,那么多名將,又有誰能真的做到“百戰百勝”呢?即便真有這個軍事水平,又哪來這么多仗讓他打。
那么,史上真有人做到“百戰百勝”了嗎?
答案是:還真有。
隋朝就有倆,一個是百戰百勝、一敗即亡的張須陀。
另一個就是楊善會。
楊善會最初出任鄃縣縣令,以清廉正直而聞名,如果不是風云突變,楊善會就會像許多文人一樣,從地方小官,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往上爬,和整百上千的縣令一樣,最終默默無名于歷史長河。但因為亂世的到來,使他的命運發生了轉變。在冀州最亂的時候,他以一個縣令之職,東拼西湊的拉起了一支雜牌鄉勇,先后干敗了高士達、張金稱等巨寇,而且次次是以小股部隊干敗幾十倍于己的亂匪,這種事情便是薛世雄、郭絢、段達等擁有無數精銳的朝廷大將都做不出來,連楊義臣都要求教于他,才弄死了擁兵二十多萬的高士達。另外一大巨寇張金稱的腦袋,被他砍去送給楊廣了。
如今軍事變革在即,楊侗將他提升為兼管兵部、刑部、學部的尚書右仆射,算是找對了人。
冊封繼續:
“封楊師道為民部尚書,授鉅國公,賞田萬畝、金錢五萬、銀錢十萬!”
“封房玄齡為吏部尚書,授梁國公,賞田萬畝、金錢五萬、銀錢十萬”
“封姜行本為工部尚書,授杞國公,賞田萬畝、金錢五萬、銀錢十萬”
“封劉政會為御部尚書,授刑國公,賞田萬畝、金錢五萬、銀錢十萬”
“封孔穎達為學部尚書,授魯國公,賞田萬畝、金錢五萬、銀錢十萬”
“封裴仁基為禮部尚書,授任國公,賞田萬畝、金錢五萬、銀錢十萬”
“封李靖為兵部尚書,授衛國公,賞田萬畝、金錢五萬、銀錢十萬”
“封魏征為刑部尚書,授鄭國公,賞田萬畝、金錢五萬、銀錢十萬”
“封凌敬為商部尚書,授邾國公,賞田萬畝、金錢五萬、銀錢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