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2bncg"><div id="2bncg"></div></input>
    <video id="2bncg"><dfn id="2bncg"></dfn></video>
  • <video id="2bncg"></video>
        1. <source id="2bncg"><menu id="2bncg"><kbd id="2bncg"></kbd></menu></source>

          <b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b>

          <source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source>
          <video id="2bncg"></video>
          筆趣閣 > 歷史小說 > 大隋第三世 > 第602章:指塔贈金,楊廣再出征

          第602章:指塔贈金,楊廣再出征(2 / 7)

          “金銀是一個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開拓軍人的眼界,讓我大隋之兵在戰爭永葆旺盛的戰斗力。”

          楊侗肅容道:“我中原文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跟以和為貴的保守之道,和異族相比,始終缺少一份血性,異族來犯才會被動迎戰,從來沒想過主動征服。”

          “開國之初因為戰爭剛結束,還能保持尚武之風,可是當這一代人相繼凋零之后,中原人的血性就會在安逸之中慢慢消失,到外敵寇邊之時,才發現無領兵之將、無可戰之兵。甚至敵人打入國門了,國內還有很多主和派阻撓軍隊反擊,這非常不可取。”

          這個問題其實是每朝每代都不可避免發生的事情,天下大亂之時,造就了無數梟雄、英雄;各跟諸侯想要一統天下,便需要驍勇之將為他們征戰天下。在亂世之中,一名優秀將帥格外重要,故而有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之古語。

          可天下太平之后,以治理為主。

          使得一名名叱咤風云的戰將只能無所事事的賦閑在家,一個個將門之后因為無仗可打,只能仰仗父輩功績混到一個閑職,然而也因為無功可立,很難得到升遷。

          名將之后尚且如此窘困,那些沒有好出身的武人,要想得到一官半職簡直是難如登天,如此一來,愿意學武、從軍的人越來越少,朝堂之中的文官越來越多,久而久之,便會造成朝中無戰將、文人掌軍隊的局面。

          中原王朝進入這種不健康狀態的時候,周邊異族卻因為弱肉強食的信仰和惡劣的生存環境,戰爭不斷,使得整體戰力越來越強,最終造成了敵強我弱,外寇入侵的局面。這是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避免的。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宋朝。宋朝之富足冠絕各個王朝,但自從沒有了戰事,大宋禁軍的戰斗力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從金塔銀塔震撼之中恢復過來的大隋文武,大多頷首附和。

          大隋以武立國,威壓四夷,自然要保持尚武之風,如果全面轉向文治,以所謂的仁義道德來教化、約束蠻夷……且不說蠻夷會不會聽你的,單是朝中武將就會無所事事,在安逸之中老死,而他們的下一代人因為無仗可打,全面轉向文道,武將之家尚且如此,更不要說詩書傳家的士族了,出現一兩個武將,那也是民間偶爾冒出來的天才,但他們由于出身不好,哪怕能夠領兵,也是受制重重,這種武將一般沒有死在外敵之手,而是死在內斗之中,因為朝中生怕此人崛起,分去屬于他們的利益,所以想盡辦法弄死他。

          “蠻夷粗鄙,他們信奉的是強者為尊,根本不懂什么仁義道德,施以仁道、王化,不啻于對牛彈琴。我大隋制霸天下,諸國入朝稱臣,靠的便是兵甲之利。兩晉清談成風,詩書文章風流百世,然而最終換來的卻是五胡肆虐中原!故而,我大隋若想稱霸四海,昌盛百世,就必然輕文重武,厲兵秣馬、枕戈達旦,不能有一時疏忽!口出馬放南山、刀槍入庫者,實是是包藏禍心,妄圖顛覆大隋社稷、挫我中原搏擊長空之銳志!”

          “如何讓尚武之風百世不渝呢?”楊侗望著文武重臣,自答道:“那就是不斷的發動外戰,通過戰爭保持強兵、挖掘和培養新一代良將,唯有如此,軍隊和統帥才不會陷入青黃不接的局面。”

          “圣上!”

          孔穎達這位大儒,踱步而出,拱手道:“數千年以來,大亂之后必要大治,唯有如此才能讓一個國家國運昌隆。秦末大亂,漢之文景重視生產,遠離戰火,出現四海升平之景象,造就強盛的大漢王朝,然而到了漢武帝,多番遠征匈奴,打得海內空虛、民不聊生,自此以后,大漢由強轉弱;我大隋也是如此,開皇年間對內以治、對外以德,使天下大治,武帝登基之后連連動兵,將天下打成了這番模樣。”

          喬裝成親衛,佩帶面甲的楊廣一聽,面色發黑,好想一巴掌拍飛孔穎達這家伙。

          孔穎達尤自不覺的繼續說道:“此之種種例子,印證了‘國雖大,好戰必亡’之言。然本朝,自圣上入主冀州以來,戰爭不停,卻為何越打越強,這又是何故?”

          “‘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話說得非常好,漢武帝、隋武帝之所將繁榮盛世打窮,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戰爭的真諦。而朕懂了,所以越打越富。”

          楊侗好笑的看著一邊的楊廣,繼續說道:“一支十萬人的軍隊,需要幾十萬名民夫搬運糧食,一石糧食到達戰場頂多只剩下一斗,若是戰爭發生在偏遠之處,連一斗都不足,另外九斗被民夫吃了,如果被敵人斷了糧道,甚至全軍斷糧,被敵人殲滅個干凈,這樣一來,損失的不僅是軍隊、糧食,還有幾十萬人民夫誤了農時,幾場仗下來,國庫空了,百姓又因為搬運糧食,使田園荒蕪,繳不上稅賦,但歷朝歷代皇帝可不管這些,他們只管照田收稅,根本沒有想到百姓脫離了田地,無糧產出,如果下面又有貪官污吏中飽私囊,百姓自然就沒有有活路,造反還有條生路,不選擇必死無疑,因此只能鋌而走險。”

          “而朕打仗,始終將戰爭開銷轉嫁到敵人身上,國庫不但不會空虛,反而獲利無數;百姓也不用多交一斗米,反而因為大勝之中獲得朝廷贈送的牛馬,從此過上好日子,他們不會反對戰爭。如果戰爭不是為了占領對方的領土,就要對它進行嚴酷剝削,以敵之財養己方之軍民!突厥如此、吐谷渾如此,倭國亦然。”

          “朕以為‘國雖大好戰必亡’指的主要是民生、錢糧方面,與軍隊和戰爭的本身并不大。如果戰爭不能獲得戰后紅利,那就變得毫無意義。簡而言之,戰爭跟經商差不多,你不賺就得虧本。而朕運氣好,這些年從來沒虧本過。”楊侗很是得瑟的說道。

          全場頓時安靜了。

          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向來以禮儀之邦自詡,講究以理服人。而楊侗的話,無疑是有些離經叛道!

          最新小說: 不做女主做系統 特種兵:開局打爆一個連 紅樓潛龍 三國時期之神界外傳 明末:從游秦淮河開始 登基吧!大王! 紈绔小將軍 帝國大閑人 煙冥望阡陌 亮劍:不裝了,是我在輔佐李云龍
        2. <input id="2bncg"><div id="2bncg"></div></input>
          <video id="2bncg"><dfn id="2bncg"></dfn></video>
        3. <video id="2bncg"></video>
              1. <source id="2bncg"><menu id="2bncg"><kbd id="2bncg"></kbd></menu></source>

                <b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b>

                <source id="2bncg"><address id="2bncg"></address></source>
                <video id="2bncg"></video>
                最近免费观看高清韩国日本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