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恭仁苦笑道:“圣上,微臣可不覺得李淵蠢,他的心機一向很深。”
“左仆射為何這么說?”聽到楊恭仁這么一說,楊侗頓時來了興致,感到他似乎明白李淵開科取士的真實用意。
“圣上。”楊恭仁說道:“房杜二位尚書出使襄陽的真正目的,是挑唆關隴貴族與李淵反目成仇,最后借李淵之手除掉關隴貴族。目前來看,當初灑下的種子如今已經開花。了。”
楊侗問道:“這和開科取士有何關聯?”
“關隴貴族全力支持李淵反隋,事后也得到了豐厚回報,七八成朝堂官員和郡守、縣令都是關隴貴族子弟門生,而李淵接下來肯定要以偽唐官場大清洗,這七八成官位自然就空了出來。開科取士既能得到他急需的人才,還能讓治下文人大唱贊歌,為李淵揚美名,這么一來,治下便會安定不少。”
楊侗沉吟一下,又問:“可推行科舉無疑是侵犯士子的利益,李淵難道不怕士族也反?”
“圣上還小,不知科舉有三個階段也能理解。”楊恭仁笑道。
“這……”楊侗嘴角抽搐了幾下,張了張嘴道:“朕確實不知還有另外的科舉。”
“最初的科舉是先帝與士族妥協產生的一種選官制度,將推舉和考試相結合起來,各郡可推薦多人,上郡推薦兩百五十人、中郡推薦兩百人、下郡推薦一百五十人,然后將這些士子集中到京都考試。這是文帝時期執行的第一個階段,當時被人們稱之為‘中正科舉制’……嘿嘿,這說白了,就是士族之間的較量。對了,杜尚書和房尚書就是在那時候成為候補官員的,時為吏部尚書的高孝基對二人說:‘二賢當為興王佐命,位極人臣’。”楊恭仁說得十分介紹。
楊侗會意一笑,老謀深算的楊堅實在厲害,這個‘中正科舉制’明顯就是用來分化各個士族陣營的陽謀,要是連續搞上十幾二十次,一個個看似牢不可破士族集團,一定會因為爭奪高位出現裂痕。楊堅這路子鋪得相當好,但誰讓繼承人是急功近利的楊廣呢?
楊恭仁雙說道:“第二個階段是大業年間開始,有變化的是,武帝要求各郡推薦上來的學子之中,必須有三成是寒士;第三個階段,便是現行的科舉。”
楊侗恍然道:“左仆射是說李淵的科舉要么是第一階段,要么是第二階段?”
楊恭仁點頭道:“益州是李淵最后的領地,他需要當地豪強支持擁護,所以微臣認為是第二階段的科舉,不過寒士占據的比例應該比三成低得多,或許連一成都不到。說到底,他的科舉是一個熱熱鬧鬧的噱頭。”
“和我們有何關系?”
“房杜二位尚書出使襄陽的真正目的,應該是被李淵看穿了。”楊恭仁笑著說道:“從這里面,李淵能夠推斷出圣上與士族和解為假,真正的用意是讓士族背叛偽唐,然后再借李淵之手除掉他們。于是他將計就計的推出偽科舉,讓圣上誤以為士族會和李淵反目,從而繼續坐山觀虎斗,最終給予李淵喘息之機。”
楊侗一時間不知該如何答話,好半晌才說道:“為了茍延殘喘,李淵也是拼了。”
“不拼的話,他得死啊。”
“這倒也是。”楊侗理解的點頭道:“李建成明天就到,朕倒是要看他搞什么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