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納入朝廷管控,鹽價大跌,實乃天下百姓之幸事。圣上仁義。”李客師擊節贊嘆,并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西海鹽制成以后,可通過湟水運至金城,然后通過黃河運到會寧、靈武、五原、榆林、定襄、馬邑、樓煩、陰雕、離石、龍泉、延安、文城等等黃河兩岸郡治供銷社,最后分往雍、并二州內陸之郡;第二路,則是通過渭水進入關中;第三路是從河源南下,進入益州。第四路,由大興通過廣通渠,運抵洛陽,再以洛陽為中心,通過運河、官道運往全國各地。至于緊靠西海之郡,則是就近通過陸路運輸即可。”
“如此的話,運輸成本依然居高不下,朕打算用李太守之法,將西海之鹽解決洛陽以西的大隋各地的食鹽問題;至于洛陽以東,則是以海鹽為主。”楊侗笑道。
“這法子也能用于海鹽?”
“是的。”楊侗說道:“鹽價昂貴主要是產能少,產能少是制鹽的方式方法不對,要是海鹽把蒸煮法換成攤曬法,漫長的海岸就是產鹽之地,產量自然就上來了,食鹽雖是必不可少的食物,但它畢竟是佐料,一斤鹽能夠讓五口人家用上十天半月,所以只要過了第一波勢力,人們的需求大減,而食鹽卻源源不斷的進入市面,價格自然也就降了下來。這時候,食鹽就會出現類似‘谷賤傷農’的局面,但又不能不生產,所以為了維持數量龐大的鹽民,那就要打開新的商道。”
“通過絲綢之路外賣?”李客師眼睛一亮。
如今天下,不單是大隋,西域等國也因為技術不足的原因,各國鹽價同樣居高不下。而西海往北,即可通過大斗拔谷進入張掖,如果從柴達木盆地出發,越過大小柴旦、阿爾金山和祁邊山口,即可抵達敦煌,這兩條路再往西,則是通往西域北絲綢之路。但如果直接從柴達木盆地直接往西,過芒崖,就是鄯善和且末,再過去就是西域,這是南絲綢之路,對于西海來說,南絲綢之路無疑更近一些。
“朕也是這么想的。西海之鹽滿足國內需之后,以高價專門來賺西域、西突厥、波斯的錢。”
楊侗笑著說道:“而要大量產鹽,就需要雇傭大量西海百姓開采原料,大家的日子也會因為鹽而富裕起來。對當地百姓來說,開采鹽原料的利益比放牧高,漸漸就會定居在鹽場附近,甚至還會吸引很多河西百姓前來,而你這個西海父母官,只需均分田地、妥善安置,以后管理、教化起來,也會省去很多很多麻煩,長此以往,游牧民族和我們中原沒什么兩樣。但是萬事開頭難,你現在的擔子也很重。”
“圣上,微臣不怕擔子重,就怕沒有擔子擔。”李客師雖是李靖的弟弟,但兄弟二人相差十一歲,兄長李靖慢慢老去,弟弟卻正值有為之年,充滿了蓬勃的“朝氣”。否則也不會放棄美好的關中生活,請命外放,津津有味的當起了一個下郡太守。
但要是按照楊侗的思路去走,且走得勝暢,這個連下郡都不夠資格的西海郡,遲早會發展成舉世矚目的上上郡,這成就可比治理好一個上郡高多了。
楊侗也喜歡這種充滿“朝氣”的官員,笑著說道:“大規模生產,就還需要大規模作坊,所以急是急不來的。你先將這些步驟全部記下,讓工匠多次測試石灰水和堿水的添加配比,力求產出最優食鹽,然后在以此配方大量產鹽。”
“微臣遵命。”李客師激動道。皇帝讓他單獨負責食鹽的煉制,顯然沒將他當作外人,這分濃重的信任,這讓他備受鼓舞、倍加感動。
“你可以從茶卡鹽湖開始,將這營造成一個成功案例,以后人手足了,再向其他地方擴展。”
“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