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侗話猶如具有魔力一般,直讓眾將熱血沸騰。圣武帝果然是圣武帝,還是他們喜歡那味兒。
對大隋子民可謂是大方至極,發明各種農具,贈予來自異族的牛羊馬匹,讓大隋百姓受益,這是‘圣武’中的‘圣’;然而面對異族的時候,圣武帝卻是極端激進吝嗇,當初對契丹趕盡殺絕的就是他,一把大火燒掉同羅幾十萬人的也是他,接下來該是吐蕃人了,這鐵血之風無疑便是‘圣武’中的‘武’。
便是杜如晦、杜楚客兩兄弟也是頻頻點頭。
大隋以武立國,威壓四夷,自然要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尚武之風,若是轉向文治,以仁義學說來約束蠻夷,不說蠻夷根本不聽,單是以武起家的大隋文武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
儒家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思想的確在孔子創立儒學之時,便已存在。但孔子這些觀點針對的是戰亂紛紛的中原,而不是外族。
那時候的外族稍微露出一點不敬的苗頭,打生打死的中原群雄立馬停下手來,樂呵呵的把屠刀指向外族,收割一茬財富回來補充自己,接著又打。
所以說,在儒學誕生的時代,外族是百家眼里的兩腳禽獸,生存之地是中原的后花園。
多交一些牛羊,或許施舍一點仁義。
只是后來的儒學慢慢就變了。
自從董仲舒為首的“公羊學派”激進之學沒落以后,起而代之的便是“宗族情誼”、“親親相隱”的谷梁學派……
除了培養出一代代魚肉鄉里的地方大豪、貪官污吏之外,便是對外族的無限妥協,為了自己一時之樂,用和親公主身子去換取和平、用中原財富去養肥一頭猛虎,而當這些異域猛虎露出猙獰的獠牙之時,一句慘遭曲解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便將他們自己的責任推卸得一干二凈。
歷史證明,失去激進思想的王朝是相當危險的,否則也不會有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大動蕩、大戰亂。
比起生活在歌舞升平環境下的南方文人,北方文人飽受胡馬蹂躪數百年、胡風影響數百年,一代又一代北方文人在胡人屠刀下,思想漸漸向激進方面轉變,性子尤為剛烈。在對外的觀點上,朝中文臣與楊侗是一致的。
餞行宴結束。
熏熏然的楊侗回到后帳,正看到衛鳳舞為他收拾行李,在柔和的燈光下,衛鳳舞臉上浮上了一層淡淡光暈,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了,卻猶如少女一般,只是多了幾分少女所沒有的風韻。直讓楊侗食指大動。
這女人,自從決定跟自己打仗,就不讓碰了,另外幾個也是這般。
天天守著這幾個大美人,卻當起了正人君子,楊侗覺得自己那槍都硬得可以當馬槊使了。
“干嘛這么看我?”衛鳳舞敏銳的察覺到丈夫異樣的目光,一雙美眸中頓時蕩漾出一抹化不開的情誼,聲音也似乎貓兒一般。
“小舞,讓大爺樂樂。”楊侗嘿嘿一笑,迫不及待的撲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