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其實人們從出生開始就已經浮現了。例如小時候的抓周,大人們從這時起就已經開始用這種方法來試圖固定孩子們的理想了。長大后,幼兒園、小學,老師、家長、長輩都會關注著孩子們的理想。
小時候大家七嘴八舌的說出自己的理想,都是些偉大的職業:醫生、警察、老師。余瀟曾記得和冷清秋聊過理想這個話題,冷清秋表情顯得很落寞,她回憶說她小時候的理想是當一名畫家,雖然她畫的畫并不出色,甚至讓人不太看得懂,但是這確實出自她骨子里的熱愛;那時候就連家里的墻壁上,也貼滿了她的杰作。
直到有一天,當她準備上樓回家的時候,卻無意中發現收廢品往袋子里不停地裝著什么,她仔細一看,才發現是她的畫。她急忙回家,可墻上早已空無一物了。
喬布斯說:成為墓地里埋葬的最有錢的人對我沒什么吸引力。夜半上床時,對自己說:“你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情。”這對我很重要。
馮侖將理想歸為兩方面,一種是心中的愿景,簡而言之,就是對美好未來的描述。第二種,因為她是夢想,畢竟不是現實,所以會激勵你努力。
每個人小時候都對他們曾經理想的東西進行過美妙的幻想,也曾計劃過,也曾被激勵過。他們奮斗過、努力過。可是為什么?為什么他們最后卻失去了這些理想?
馮侖這句話倒是讓余瀟頗為贊同,他說成功的人,在走向理想的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特別是一些關鍵地方能彌補自己的缺陷,讓自己進步,讓自己能夠跟整體組織,外部環境和要求一致起來。
余瀟沉思片刻,他想許多人,可能包括他自己,對于自己我們最初,最純真的理想,都沒有堅持下里。
無疑,實現理想的過程是很苦的,很多時候,人們一開始就加快了速度,到了最后卻沒有了力量。余瀟卻覺得許多人并不是沒有改變自己,也并不是沒有提升自己,他們只是輸在了一些關鍵的地方。有時候人們不懂得妥協,然后導致自己的理想被扼殺的更徹底,可有時候人們又太懂得妥協,妥協到連自己原本的目標也改變了。
這幾年余瀟看了不少電影。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FarhanQureshi最終為了自己的攝影理想,放棄了自己的一直為之努力的建筑工程,并不惜與父親對抗。
試問我們自己,有誰會有這種勇氣,去為了自己的理想搏斗。
《當幸福來敲門》中,ChrisGardner對他的兒子說:“如果你有夢想,你要保護它。”
試問我們自己,有誰又保護了自己的夢想。
《FrontoftheCss》里的主人公BradCohen患有妥瑞氏癥,會經常性的無法控制自己發出怪聲和脖子抽動。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當年的校長維護他的幾句話,毅然堅持要當一名教師,希望成為像校長那樣愛孩子的老師。可是他這樣的癥狀可想而知,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要忍耐了多少冷嘲熱諷,又被多少人所唾棄。
試問我們自己,我們為自己的理想做了什么,這究竟是個理想,還是僅僅是個一紙空談。
長大后,許多人不僅喪失了自己的理想,更喪失了純真的自己,活的更像行尸走肉。每個人一生下來都是無可替代的原創,慢慢的卻成了別人的復制品。學著不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從事者不是自己樂于投入的工作。心中的那份理想由于各種原因擱淺,慢慢地...慢慢地,跌落,直到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