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幾大礦山為基礎,將整個倭國打造成大唐的一個財富基地。
至于倭國當地的民眾,自然是要接受大唐精心準備的奴化教育了。
把他們的出身,從徐福東渡那時候開始說起,一直編排到大唐這時候。
目的就是一個,告訴倭國當地人,其實你們注定了就該是大唐的奴隸。
當然,只要你們干活賣力,你們還是有望能夠過上天朝上民的體面生活的。
相較于連名字都沒有的賤民,哪怕是做一個大唐的普通人,也絕對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啊。
所以,奮斗吧,努力吧。
而在此之后,吐蕃那邊也終于爆發了內亂,松贊干布被一直和他不對付的老派貴族們成功暗殺。
祿東贊這個名相,同樣也是強大部族的族長,也沒能力挽狂瀾,因為他也成了其他所有貴族們斗爭的目標。
就在他們斗的如火如荼的時候,一個受到大唐扶持的勢力,顯然就是林森手下的那些個廓爾喀戰奴們建立的那個,打著“掀翻奴隸主,分田做主人”的旗號,成功的取得了大量吐蕃農奴們的支持,開始迅速的壯大起來。
最后吐蕃也不復存在了,新建立起的藏州政權,直接宣布歸順大唐。
仔細看看也不難發現,其實他們的統治階層中,不乏真正的唐人,都是曾經和雇傭的泥婆羅戰士,一同在高原上行商的那幫子家伙。
收拾完了吐蕃,高句麗那邊和契丹還有靺鞨族打的也差不多了,有生力量都被消耗的厲害。
契丹和靺鞨族這邊,因為常年的和大唐搞用女人換烈酒的貿易的,本身繁育的速度就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沒有女人哪來的孩子,再加上他們長期酗酒導致的近乎絕育,他們的后代變得極其的匱乏。
在和高句麗死磕的過程中,成熟的戰士又多半戰死了,威脅性自然也就大大的減少。
而此時大唐的新一代已經成長了起來,丁口數怕是翻了一番都不止,原本的土地已經無法滿足這么多人的需求了。
有的人自然就去到了相對要繁華一些的南方,隨著南北交流的越發增多,北方人也不會像以前一樣視南方為畏途了。
都知道那邊的糧食,一年可以收獲好幾季,產量非常豐厚,再加上商貿也變得發達了,有了官方的政策鼓勵后,總有一些人會或主動或被動的移居過去,最終在那邊生根發芽的。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了那片白山黑水之間。
在勤勞能干的中原漢民來到后,靠著強大的同化能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那些契丹和靺鞨人,不是融入了漢民之中,就是遷移到了別處,很難再成氣候了。
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兵強馬壯,幅員遼闊的大唐,在徹底的消化掉了西南的吐蕃高原,和東北的黑土地,以及倭國之后,終于又騰出了手來,將目標對準了依然在內訌的不亦樂乎的西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