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聯想起之前三番兩次的試探、跟蹤、調查對方的事情,他心中怎么可能不忐忑。
說不定什么時候,對方就會沖進林家書坊,將他變成和那些手下一樣的廢人。
一想到那個畫面,林語便不寒而栗。
好在,就在這個時候,李漁派來增援的先鋒,終于進入了新安縣城,給了林語一絲安全感。
來的并非是東廠的人,而是六扇門的捕快。
而且這一次帶隊的首領,是六扇門之中,有望成為總捕頭的四大高手之一——葉弼。
說起來,六扇門雖然屬于朝廷,但因為都是和江湖中人打交道,所以和朝堂的關系有些若即若離,而和廠衛這樣的皇帝爪牙更是甚少有什么聯系。
可這卻并不代表著六扇門想一直這么咸魚下去。
人生在世,“功名利祿”這四個字是永遠躲不過去的,六扇門自太祖之時組建,為的就是專擅處理江湖上的事情。
太祖因為起于草莽,所以對六扇門這個親手建起,以衙役這等皂吏為主的衙門并無多少偏見,甚至為了堵住朝堂上那些儒家大臣對這件事的不滿,親自題了“六扇門”三個字,壓下朝堂之上的非議。
但之后的建文帝卻深受朝廷那些來自儒門的大臣們熏陶,對六扇門這個上到主官,下到普通捕快都是由皂吏這等小吏組成的衙門顯然是充滿了鄙棄與偏見,若不是看在太祖曾親自賜予六扇門的牌匾的面子上,只怕六扇門此時能不能繼續存在都是兩說。
之后靖難之役,太宗皇帝奪了天下,雖說不至于像侄子建文帝那樣鄙棄六扇門,但卻也是一副不在乎的模樣,這一點,從六扇門的衙門直到宣宗皇帝時才從應天府遷至順天府這件事上就能看出來。
之后的數位皇帝,對六扇門的態度一脈相承,既不重視,也不嫌棄,每年除了該發下的俸祿有些克扣之外,也并沒有多余的為難舉動,一副任由六扇門自生自滅的態度。
若不是每年都有無數的高官勛貴需要用到六扇門對付那些令他們頭疼的江湖飛賊,只怕六扇門現在根本就撐不下去了。
所以,哪怕六扇門在江湖上有著赫赫威名,在朝堂上卻從來都是姥姥不親,舅舅不疼,仿佛游離在整個朝堂之外的編外衙門。
對這種局面,整個六扇門從上到下若是說沒有想法,那肯定是在自欺欺人。
可一個連主官總捕頭都不過是個從六品,而且暗地里依舊被那些文官們鄙夷是皂吏,根本不可能獲得他們認可的衙門,就算有再多的想法,顯然也是白搭。
所以,這一次,當李漁找到六扇門尋求幫助的時候,整個六扇門上至總捕頭郭舉,下至每一個普通的捕頭,都立刻像是打了雞血一樣。
他們早已看清了,無論他們再怎么卑躬屈膝,再怎么盡職盡責,在那些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文官們眼里,他們永遠都是不入流的賤籍皂吏。
所以,他們若是想要有出頭的那一天,就只能如東廠與錦衣衛一樣,抱緊皇帝的大腿,也只有皇帝才能拋開他們的身份,對他們予以重視。
就像六扇門當初創建,不正是因為太祖皇帝的支持與重視嗎。
而眼下,對整個六扇門來說,無疑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
東廠無能,皇室的寶物得而復失,只要他們這一次能夠找回失竊的寶物,送到京城,上呈天子,那他們就無疑能獲得天子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