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模擬運行!”工作人員立刻打開模擬運行系統,這是一個專門編寫的智能系統,可以模擬火箭發動機的運行狀態,甚至是火箭發射模擬。
“進程百分之三十……進程百分之八十九……模擬運行完成,模擬結果,正常。”模擬系統的結果給了眾人一劑強心劑。
“立刻開始實體測試實驗。”
實體測試的實驗中出了一點小問題,孟曉白等人又花了幾天時間來解決。
同時,根據大力神火箭的推力和數值設計的全新翼神運載火箭的箭體也開始制造了。
這一次,它的最大起飛重量將上升到一千八百噸,比此前的八百九十噸要高出近一倍!
同樣,它的推進器里安裝的發動機更多,一共會安裝數量達到三十六臺大力神火箭發動機。
這個火箭箭體的發射成本,直接飆升了近三倍,達到了二十億華夏幣。這是一個很不好的數字,所有航天局和商業火箭公司,都在力爭讓發射成本更低。
而翼神火箭如果高昂的發射成本,將會極大的拖累項目進展——除非,他們的箭體回收技術能夠成功!
箭體回收技術成功,火箭的主要部分都能重復使用,平均發射成本將直接降到一到二億華夏幣!
……
火箭回收技術項目部,這是一個龐大的部門,由來自華夏運載火箭研究院的團隊擔任主力。
“使用降落傘回收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案,但降落傘回收液體火箭的問題太大。落點不可控,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其次降落傘回收,可能對火箭箭體造成損失,回收后的維修成本反而比發射成本要高!”
金木正在跟團隊講課,指導他們研究方向。
“所以我們要采用發動機減速和控制技術來回收箭體——這項技術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陌生的。”
“這里我們會遇到幾個主要問題,發動機重復點火、發動機的矢量控制和矢量推力控制……使用柵格翼,保持發動機超前的姿勢,進入氣動穩定狀態……”
隨著金木的講解,這項技術的實現也變得可行起來,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孟曉白還專門要求檢測團隊在完成常規檢測后,用三維掃描儀對每一個零件,小到螺絲釘,大到火箭側板,全都經過嚴密的檢測,以保證不會出現質量問題。
距離定好的火箭發射日越來越近,已經有不少國內外的媒體開始追問深空探索技術公司,詢問火箭是否能成功試飛。
“不止是試飛!成本太高了!”孟曉白跟專家們討論道,“我們第一次,就直接執行發射運載任務!”
“這會不會太冒險了?”詹浩然說道,“我們從來沒有試飛過這么大運載量的火箭。”
“在火箭發射上,每一步都是創造歷史。”孟曉白說道,“況且試飛和執行任務,成本相差不大。對比火箭的發射成本,微型量子衛星的制造成本要少太多。發射失敗,我們虧損不了多少。但要是發射成功,可以為我們節約大量的資本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