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杜大哥現在在做什么呢?
云若依突然放下詩集,玉手扶腮,不知在想些什么……
……
鄭家,鄭桓來到杜文星所住小院,進門就看見杜文星躺在一張躺椅上,手中捧著一本書在讀,不由點點頭。
杜文星見是鄭桓連忙要起身,鄭桓連忙上前幾步,伸手將其按住,“杜賢侄,你傷勢未痊愈,還是躺著的好,老夫與你陸師叔乃是摯交,這些虛禮就不用做了。”
杜文星現在其實已經大好了,但是卻不能讓人知道,于是依言又躺了回去,拱了拱手道:“鄭伯父怎么來了,可是有事尋小侄?”
鄭恒左右看了看,一個跟著他過來的小廝很有眼力勁地搬了一張凳子放在杜文星的椅子旁,鄭桓坐了下來,沉吟片刻后說道:“杜賢侄,聽說魔門將你抓去,曾經逼你參加科舉?”
“是有這么回事,不過小侄拒絕了。”杜文星心里有些奇怪鄭恒怎會問這個,不過卻也沒有說什么,他能看出來鄭伯父這話只是個引子。
“嗯,魔門行事乖張,又有意圖謀反的前科,你拒絕他們是對的,免得引禍上身。不過老夫覺得,杜賢侄你確實適合走科舉一途。如今的官家重視詩文——”
鄭桓對著南面拱了拱手,這才繼續道:
“官家重視詩文,以賢侄你驚才絕艷的文采,只要再在經義策問上多下點功夫,中個舉人應該不是問題,中進士也不是奢望啊!”
原來如此!
杜文星恍然,然后苦笑起來,自己哪有什么驚才絕艷的文采,那些詩文都是抄的啊!
不過這番話他當然不會說出來,于是思索了一番后,道:“鄭伯父,詩詞只是小侄的一個愛好,至于書經……小侄是真的讀不進去啊!小侄還是喜歡練武。況且如今這個世道,西有西夏,北有契丹,南面還有交趾作亂,天下并不太平,做一個武人亦可保家衛國。”
鄭桓卻是搖搖頭,“侄兒你這可就錯了,我大周一向重文輕武,甚至先太祖皇帝還曾說過“本朝與士大夫共天下”的話,并且立下石碑為據。就算賢侄要走武職之路以保家衛國,科舉也是少不了的,因為本朝一向有文人統兵的傳統。除非賢侄只想當個小兵,不過‘小兵’又能發揮出賢侄多少才能呢?”
杜文星聞言沉默了下來,心想這大周朝卻是與第一個虛擬實境中史書中記載的“大宋”有些相似,都是對文人極為優待,武將打仗再厲害也要受到文官節制,便是做到一路統帥,見到平級文官也要給其牽馬墜蹬,地位著實不高。
這可能因為大周與那個大宋一樣,得國皆都不正。
大宋太祖趙匡胤黃橋兵變,黃袍加身,欺負人家孤兒寡母。
而大周太祖呢,則是趁著前朝皇帝帶兵出征之機篡了位,直接把前朝皇帝逼死在戰陣之上。
這兩位太祖都是武人出身,也是靠武人奪了這龍位,坐了天下后卻又害怕武人效法其事,很干脆的奪了武人的兵權,其后一直打壓武將地位……便有了現在這番局面。
杜文星確實有做官的念頭,倒不是真的因為要忠君報國,而是為了更好的獲得俠義值而已。
做了大官,一個政策就能讓一方百姓獲利,那俠義值還不是蹭蹭往上漲啊!
幸好鄭桓不知道他的真正想法,不讓非得錘死他不可,更不可能勸說他走科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