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裝礦的車子,就是你剛才說的裝有滾珠軸承的車子吧!”李世民指了指其中哪些不斷緩緩向上的礦石車道。
馮智戴點頭道,“沒錯,不僅僅是滾珠軸承,它還有鐵軌滑輪,殿下你可別看這些車子一個接一個的很多,而且是向上拉,很重,其實則不然,在這種鐵軌上,用設計有很多滑輪組的鋼繩將其往上拉,其實并不費多大的力,一個蒸汽動力絞盤車,一次可以拉三十車,差不多一萬五千斤礦石上去,比原先靠人力向上背,快了十倍以上,我第一次過來視察的時候,也是被驚著了。”
“也就是說,你們這個采礦場,比朝廷的采礦場的采礦速度,快十倍以上?”李世民有些不可置信的看向于鋼道。
“這個,應該不止,在其它方面,我們也加快了速度,就現在的采礦速度而言,比我們當初全部靠人力挖,人力背,應該快了二十倍以上。
不過,這還是沒有達到我家公子的要求,未來一兩年時間內,公子會再度給采礦的設備進行設計,到時候也會再度擴大采礦的規模,比現在的開采速度還要快五倍,產量要大十倍,這是咱們礦產集團三年之內要完成的目標。”
“還要加快五倍的速度?擴大十倍的產量,那么,你們目前一天開采多少礦?”李世民一臉不可思議的模樣道。
“現在每天的采礦量大概在三千噸左右,年底前七號礦洞,和八號礦洞開始運作了之后,日采礦量可能達到五千噸以上。”于鋼答道。
聞言,李世民就不是不可思議那么簡單了,而是整個被震驚的不敢想象了。
他腦海里飛快的在換算著重量單位,因為他知道,洺州的一噸是兩千斤,一天三千噸,就是六千萬斤,如果按照朝廷的礦工背礦來算,一個人一趟背一百斤,一天二十趟,差不多兩千斤,一噸的樣子,光是把這些礦從礦洞背到地面上去,就得三千人。
事實上,一個人是很難背著一百斤,在一天時間內,爬二十次超過三十層的高樓的。
然而,采礦,可不僅僅只有把礦石從礦洞背出去這一道工序,將堅硬的礦石,打碎,才是最費人工和力氣的,弄上去之后處理礦,也需要費很多的人力,想要達到每日三千噸的開采量的話,朝廷至少需要三萬人以上的青壯勞動力。
而且,這還只是在理論上的,實際上,需要的人可能會更多,因為還有很多需要架設采礦基礎的人,排水的人,等等等等。
之所以洺州礦產集團投入了兩萬多人在這里,每天只是采三千噸礦石,那是因為他們有一大部分的人,在做采礦之外的事情,比如開新礦基地,培訓采礦工人,保證后勤,建設采礦集團的辦公樓,工人的民居等等,真正投入在采挖運上面的人,還不到五千人。
于鋼說,的整體產量比以前全靠人力快二十倍,是一點也不虛的,李世民要是想做礦產集團做的這么多事情,達到這樣的產量,沒有十幾二十萬人是難以做到的。
然而,每天三千噸礦石,能冶煉出多少鐵?一千多噸?一年多少,三十多萬噸?關鍵是,于秋還要擴大十倍的產量,也就是說,他想要達到一年三百多萬噸的產量?這怎么可能?
朝廷四十多處正在開采的礦產,有幾千戶專業采礦戶,一年才弄幾千噸鐵出來呢!
當然,他不知道是,后世我國的鋼鐵年產量,達到九億多噸,即便幾年以后,洺州的鋼鐵產量真的達到了一年三百多萬噸的產量,和后世一比,也只能算是零頭的零頭,差著幾百倍,能趕上后世的一個二三線城市就不錯了,都未必支持的了于秋造輪船,鐵路,建設高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