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冷水和面,比不上帶一些冰的水,不斷的攪拌,一直到面盆里的面粉開始結團,但是又還有少許的面粉沒有沾濕的時候,就可以不用放水了。
做油潑面的面條還得稍微硬一點的面團才好。
將呈現絮狀的面塊,慢慢的揉捏到一起,將所有的面粉都揉在一起,變成一個大面團,而面盆里再也看不到任何一點的面粉痕跡,號稱盆光,手光,面團也揉得發光。
這就是面團已經揉好了。
此時就用濕毛巾蓋著面團放到一邊,等它稍微醒發一會,可也不能真正發起來,不然面團就軟了,沒有了那個勁道,這其中的時間也需要注意。
做面條的面團所以是現揉現做的才最好,也是在這里了。
時間長了,不免就會稍微發酵起來了,面團就軟了許多,口感對于老吃客來說就差了不少。
說起來做這面條也是趙悠乾的老手藝,畢竟是從白案開始學的廚藝,不過很久沒有做,還是感覺有些生澀,察覺到了這一點趙悠乾心中打定了主意,以后這方面的功課也不能落下。
他先將面團放置一邊,開始準備燕赤霞口中的辣子,也就是油潑面的另一項主要味道的來源!
辣椒粉!
為什么出了陜西很多人吃面條尤其是油潑面味道就不對勁?差別其實就在這辣椒粉上。
說起來這還不是在美食世界學會的東西,而是上一世里趙悠乾還算是個好吃鬼,旅游去了一次陜西后就對那里的油潑面念念不忘,可是做了幾次總是差了點味道。
后來經過網上的朋友提點才明白,原來問題啊就在辣椒粉上!
湘省的辣椒自然是獨樹一幟,不過論到干辣椒粉,濕潤的湘省就不是最好的產地了,非得是陜西那日上三竿的地頭生產的秦椒才是最對味的辣椒。
辣度不高,可是那股子香氣,尤其是曬干以后成為了辣椒粉,那叫一個香氣逼人。
試過一次后,趙悠乾當時可是經常網購秦椒,不過這東西也麻煩,受潮了就不夠香了,味道是好,可價格也比一般的干辣椒貴很多,不是良心賣家或者老陜西的面食店,還真不太用。
而且處理起來也頗為麻煩,只看趙悠乾的動作就知道了。
先得干什么?溫水洗干凈,然后放入鍋子里,小火干炒。
一直炒到香氣出來,可是又不能有一點焦糊的地步,水份消失徹底了,辣椒的香味也逼出來一部分了,就把這些炒過的辣椒放入擂缽里。
用足足有十公斤重的鐵舂不斷的撞,錘,碾壓。
把這些辣椒弄成辣椒粉,又不能太碎太細,要保持一些辣椒的顆粒,不然油潑的時候,就又少了點風味。
這些前置處理一通下來,起碼又得大半個小時耗完,如果是開店你就可以想得多么累人。
畢竟趙悠乾這可是做一餐,量也不大,真要專賣這個,做個辣椒就得一個多小時兩個小時,那得多麻煩可想而知,也就明白為啥這陜西的辣子到外地往往就變了味。
沒有這挑剔的食客,商家自然就偷懶了。
不過趙悠乾這辣子的做法可是吸引了燕赤霞的注意,他也沒有想到,趙悠乾的手藝居然如此的地道,甚至是比他想的還要好。
尤其是在吃了那幾個小菜后,他對趙悠乾做的油潑面,信心猛地上了幾個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