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烤肉之道,最關鍵的東西當然是火候和食材,可是調味腌制若是有人說不重要,那也是個腦子有問題的主。
趙悠乾將乳豬抹好了海鹽和香料粉后,就放在了鐵盤上,然后開始準備處理其他的食材,要知道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這代表了味道和肉質開始進行改變,在乳豬之后就是禽類里體型最大的那一類,鵝!
而且為了應對之后還要套進去的其他食材,趙悠乾專門選擇的是獅頭鵝。
這種頭大而眼小,頭部頂端和兩側具有較大黑肉瘤的鵝,因為肉瘤會隨著年齡增大形似獅頭而得名,最關鍵的是體型碩大比一般的鵝還要再大個三分之一甚至一半,肉質也充滿了韌勁。
一般如果是潮汕之類地方的居民,對這種鵝肯定不會陌生,因為潮汕最出名的鹵鵝,還有著名的鹵鵝頭,就是用這種鵝來制作的。
可是這也代表了一件事,獅頭鵝的味道是帶有禽類特有的腥臊的,否則不會用鹵鵝這樣的制作方法。
脖頸長,頭大,也預示著他的精華其實就在脖子和頭上,可惜趙悠乾要制作十全烤,不可能完全發揮出這兩個地方的美味。
這也是料理里需要作出的取舍了。
前面腌制乳豬用的是五香粉,對付這獅頭鵝也是差不多也是用的類似的香料粉,不過把肉蔻和丁香換了一下,換成了白芷和砂仁。
改了兩種香料的配方比例不算,還要加入蔥姜汁抹勻全身,更加關鍵的是,在腌制之前趙悠乾早已經準備好了一柄脫骨小刀!
“原來是想這么做...減少火候滲透的阻礙么?”
李文波看到趙悠乾亮刀就露出了一抹訝色,不過很快便連連點頭。
這樣的做法顯然是極正確的選擇,之前的幾次十全烤的完成例子里也有麟廚用了這種手法。
去骨的同時,還能將肉與皮之間的脂肪去掉許多,順便減輕了獅頭鵝本身帶有的濃郁味道,甚至能夠讓調料更好的滲透進肉里。
整雞脫骨,整鴨脫骨,對于這些評委來說就看得多了,今天第一次看到整鵝脫骨倒是也有著不同的感覺。
雞的骨骼細碎,脫骨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殘留的碎骨。
鴨則是骨骼硬得多,而且皮肉骨的連接處十分的薄,一個不小心就會劃破。
趙悠乾手里的獅頭鵝就不同了,骨頭硬且粗,如果只是單純的脫骨倒是比之前的兩種都要簡單,可是除了脫骨趙悠乾還要進行去除一部分脂肪的工作,防止鵝肉的腥臊味道過于濃郁。
這就顯得比較麻煩了。
禽類的尾端都有一個味道十分濃郁的腺體,這個也是必須去除的。
所以你就可以看到趙悠乾的手從獅頭鵝的腔體下伸進去,帶著剔骨刀不斷的在內部劃動,時不時還要配合他在外面折斷鵝肉的骨節。
而當他將手拿出來的時候,也同時帶上了一個布滿了紅色淤血和黃白相間脂肪的整體骨骼。
別小覷了這一步,如果乳豬和鵝的味道不能融洽,兩者的味道難以融合滲透的話,那么之后的食材就更加難以混合在一起了。
調味的精髓無非是增減二字,兩者中有味道過于強烈的,那就要把強烈的拿走。
哪怕損失了風味,那也是料理的藝術,而非是對食材的破壞!
能夠明白這一點的人,在料理之道上才稱得上是登堂入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