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一出,汪直立馬就受到了朝廷的猜忌,為了向朝廷表示衷心,汪直立刻配合朝廷清剿倭寇。
然而倭寇狡猾多端,汪直始終無法將其剿滅,又無法約束自己的部下……因此汪直反而被認為是這件事情背后的主謀,大明官兵夜襲了汪直的總部,一夜搗毀了其總壇,而汪直也在那一戰后不得不逃亡日本。
回顧起他的平生,實在是有些被逼上梁山的無奈。
逃到日本之后,當時的日本諸侯林立,烽火連天,汪直以金塘島馬跡山為據點,自己招募亡命之徒、建造巨船,干起了海盜生意。
在自家海盜團隊的庇護下,汪直大肆走私、搶劫,極短時間內就積累了巨額財富。
此外,汪直還通過跟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的交易,獲得了大量的洋槍,原本受到重創的海盜軍團甚至一度超過了鼎盛時期,多達五千人之眾。
也正是因為汪直的緣故,洋槍才流入了日本。
有著如此眾多的先進火器和兵馬,汪直集團自然是所向披靡,徹底壟斷了海上貿易和軍火生意。據史料記載,“海上之寇,非受(汪)直節制者,不得存”。也就是說,在海上混的,只要不聽汪直的話,很快就會被殲滅。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汪直帶著自己的海盜軍隊攻陷了日本長崎,當時日本軍閥混戰,汪直便宣布在長崎建立宋國,自稱為“徽王”(汪直是安徽人)。
那個時候的日本就是赫赫有名的戰國時期,也就是村長打仗的時期……當時各地的領主大名不過是一群村長鎮長,規模最大的軍閥,麾下軍隊才三千人左右,不僅人數上比不過汪直,武器裝備上更不是一個檔次。
于是異常滑稽的一幕出現了,一個中國人,搶占了日本人的國土,然后在這里建國稱王,偏偏日本當地的大名沒有一個敢站出來反對的,全都唯汪直馬首是瞻,“三十六島之夷皆其指使”。
這些日本軍閥都怕汪直,因為只要哪個軍閥不聽話,汪直就把大量的洋槍賣給他的敵人,或者直接聯合其他軍閥干掉他。
在這種威懾之下,日本軍閥都不敢不從。但汪直來日本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賺錢,他在海上把日本的倭寇都打擊消滅掉,壟斷了日本的貿易路線,成為了一時的海上霸主。
而且汪直與其他倭寇不同,汪直的目的并不在于劫掠財富,而是“要挾官府,開港通市”,這八個字的含義十分清楚,要求大明政府放棄不合時宜的海禁政策,使海上貿易合法化。
一個中國人,占據了日本的國土,然后在這里建國稱王,這簡直是**裸的打遍了所有日本人的臉……偏偏包括日本天皇和幕府領袖在內,所有人都敢怒不敢言,甚至還要巴結討好汪直,因為只有這樣汪直才肯多賣給他們洋槍。
如果說徐海等人是給倭寇當走狗的話,那么汪直就完全反過來了,是日本人給他當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