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一個,常校長也正好接著撤并浙警警校的機會敲打一下段逸農,目的是警示其他人。否則其他人都想段逸農一樣,個個都想建立一所‘小黃埔軍校’來培養自己的嫡系,黨國豈不是亂了套?”
————
感謝書友韋周橋、東北風三級的慷慨打賞,感謝書友們的推薦票支持!
PS:有書友認為林江北在獲取日本密碼本之后被升為少校有點太早了,認為這個時候軍情處的校官還是很值錢的。還有書友認為徐鐵成給林江北一個中校是太扯了。我這里統一回答如下:
第一個真實的例子。
軍統四小殺手之一的白世維,字子廉,東蓬萊人,在北平已落戶多年,黃埔軍校七期畢業。
1931年”九-八蠻“后,他被派到河北撫寧縣任黨務宣傳員,兼臨榆、撫寧民團教官,組織了1000多人的民團,襲擊長城沿線的日軍,后來受聘為東北義勇軍第27路軍司令,當了8個月無糧、無餉、無補給的義勇軍司令。
1932年成為”復興社”特務處北平站的特務,擔任北平站的資料員,化名”劉詩白”。
1933年五月,刺殺張敬堯成功后,時年24歲的白世維受到嘉獎,升為北平站行動組組長、中校軍銜,并被保送到中央陸軍軍官大學深造。
林江北繳獲第一份日本密碼本,制裁2號鼴鼠,任何一個功勞都可以比肩白世維,前面給個少校,后面給弄一個保安處中校參謀,都不為過。
第二個例子。
則是中統分子蔡孟堅,因為1931年的在武漢破獲了針對常校長的刺殺行動,到廬山晉見常校長,老常特地偕夫人一起接見,聽了蔡孟堅的匯,常校長大喜,當即發出“手諭”,晉升蔡孟堅為武漢行營少將參議。
25歲的蔡孟堅,參加工作僅兩年,就從一個“新大學生”成為國民革命軍少將。
作者菌之所以敢給林江北少校、中校,是仔細研究過當時的歷史材料的。例子還有很多,我只舉這兩個例子,說明作者菌不是無腦亂寫。
另外又很多讀者留言問書中人物的歷史原型。這個在書評區不好一一回答,請大家加入讀者群,作者菌專門解答。
讀者交流群群號:644356272(扣扣群,不是為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