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培育出了能到歐洲踢球的球星,體育基金就會按照該名球星成長的軌跡,逐一向每個階段發放補助,一直到他畢業的小學為止。
這套機制可以一直用到九十年代中國足球職業化,實際上到時候也只要稍作修改即可。
說白了,吳杰就是想通過“小學”和“體校”這兩個階段來挖掘體育人才,甚至體校都不用多,每個城市有一到兩所體校就夠了,每年只要招收一兩百人的三大球苗子,外帶一兩百名其它運動的好苗子,然后由體部和體育基金來進行補助。
全國六百多座城市,大概能建立一千多所體校,這樣每年至少能為三大球輸送十萬人的預備役。
如果再算上各體工大隊自己的青訓梯隊,那么十年后中國18歲以下的足球運動員注冊人數就能輕松突破五十萬人,成年足球運動員的注冊人數能達到百萬之數。
籃球的話,大概也能有足球注冊人數的一半。
這個數量與歐美動輒千萬級別的數量還有差距,但要知道國內的這些人不是體校出身,就是體工大隊的青訓出身,含金量要比歐美地區把大量業余人員,比如把白巖松這類也算上要高太多了。
吳杰覺得有這樣的輸血能力,中國足球和籃球就不會缺少人才,中國各級別的聯賽也會充滿競爭力。
至于這上百萬人里被淘汰的怎么辦,吳杰自然也有準備。
這些體校周圍,將來會布滿技術類和藝術類院校,以及富士康一類的血汗工廠。
這些工廠和技校自然都是他的工具人所開,他才不會讓血汗錢都被彎彎賺去,要剝削那也是由我來剝削。
但不要覺得這很殘酷,體育行業的競爭就是這么真實,甚至可以用慘烈來形容。
這幾百萬受過專業訓練的體育人口,最終能不被淘汰的也就幾萬人,除了極少一小部分能在行業內找到工作,大部分都要到隔壁的技校改行,或是到隔壁的工廠工作,不然還能怎么辦?
現在再看看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體育漫畫,是不是有一種被忽悠的感覺?
這就對了,足球和籃球還算好的了,淘汰率最多是99%,100個人里至少有一個人能混個職業。
但是無敵的乒乓球,每個國家隊成員的背后,究竟要有多少萬個苦練十年的運動員被淘汰?
這些人被淘汰以后,除了極少部分能當教練,或是到學校工作,大部分能干什么呢?
沈浪在機場看著自己的三個隊友,中國這一代游泳運動員,最后也就這三個人,加上他算是沒有被淘汰,其余人大部分不到25歲就已經被淘汰了。
他們這一行人是準備參加在美國邁阿密舉行的超級挑戰賽。
這是一項在北美影響力頗高的邀請賽,系統給賽事的級別評了兩星。
每屆“邁阿密超級挑戰賽”都會邀請不少美國、澳大利亞、西德的游泳高手,這幾年又正處于中美蜜月期,主辦方便給了中國游泳隊四個邀請名額。
四個名額其實很寒酸,所有游泳項目加起來超過三十項,一直是各大綜合運動會的獎牌大戶,主辦方才給四個名額確實少了。
但在世界級的游泳大賽中,這時幾乎沒有中國運動員的影子。
八十年代初期,中國游泳隊的存在感太低,所有人的目光只會集中在美國、澳大利亞、兩德、蘇聯這些有著顯赫戰績國家的運動員身上,就連日本泳壇也一樣處于被無視的境地。
亞洲的游泳運動員即便能走上國際賽場,大家也只會將其當做一個陪襯,連名字都沒人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