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上的拳擊分為“職業拳擊”和“業余拳擊”。
先說業余拳擊,奧運會就是業余拳擊里影響力最大的賽事,大部分職業拳王都在轉職前打過奧運會,但基本都是20歲左右的年紀,說白了就是剛出道時用奧運會來成名,將其當做打職業的跳板。
這也就意味著奧運會拳擊比賽,參賽選手的水準必然要比職業拳擊差上很多,精彩度也要打上折扣。
那么在影響力上肯定也要比目前的兩大職業拳擊組織WBA和WBC差上不少,這一點從收視率和關注度上就能看出來。
所以在系統評定里,一枚奧運會拳擊金牌的影響力遠不如奪得兩大職業拳擊組織的金腰帶,獲得奧運會金牌的收益自然也不如這兩大賽事的金腰帶高。
至于職業拳擊比賽,說白了就是商業化的拳擊——拳手以比賽賺取出場費和名氣,組織者以盈利與否作為一場賽事成功與否的標準,觀眾在盡情享受拳擊帶來的激情時,還可以像看足球世界杯一樣玩菠菜,那么在賽事背后自然就有了利益龐大的菠菜集團,這樣一個完整的生態鏈就出現了。
現階段職業拳擊組織還只有兩個,分別是WBA和WBC,83年時還會有第三大拳擊組織IBF成立,那時就是三大拳擊組織了。
這三個拳擊組織都擁有自己的認證體系,各個級別都擁有自己的“金腰帶”拳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拳王”,
三大職業拳擊組織的規則都差不多,一名拳擊手想要打職業,首先是要年滿十八歲,然后考取被三大拳擊組織承認的職業拳擊牌照,成功后就可以參加三大賽事的職業比賽了。
這時候職業拳手都會通過經紀公司或推廣人來安排比賽,先從最低級別的比賽打起,拿到越多的勝利就能獲得越多積分,而越多的積分就能獲得與高水平對手進行比賽的資格,出場費也會隨著成績變得越來越高。
這種升級要一直持續到積分上升至所在拳擊組織的前十五位,那時便有了向拳王挑戰的資格。
三大拳擊組織在這方面的挑戰規則都差不多,每個拳擊組織都有一個金腰帶拳王。
一般而言,這個拳王需要每三個月進行一場由其自由挑選的衛冕戰。
但為了防止拳王只挑軟柿子捏,所在的拳擊組織每半年還會安排一場強制衛冕,這場比賽通常會由組織指定的排名靠前的拳手對現役拳王發起挑戰。
如果拳王希望延期挑戰,拳擊組織也會根據理由進行一定延期。
但如果接二連三的拒絕挑戰,就會被拳擊組織剝奪金腰帶,這時就由組織內靠前的選手進行爭奪。
現在算上即將成立的IBF,全世界將會出現三大職業拳擊組織。
一名職業拳手并不是只能參加一個拳擊組織的比賽,如果實力允許,完全可以同時參加三個組織的比賽。
泰森、霍利菲爾德、里迪克·鮑、劉易斯、小克里琴科等未來的超級拳王,他們都成為過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組織的“世界拳王”,中量級的霍普金斯甚至曾同時把持WBA\WBC\IBF\WBO四大組織的拳王。
這時候還要提一下拳擊推廣人,這個是職業拳擊賽場不可缺少的一環,主要負責幫助拳手聯絡對自己有利的比賽,以及推廣比賽,擴大選手和比賽的影響力,從而為雙方獲取高額利益。
這個利益不是一個小數目,拳擊運動中那些拳王級別的選手,每年的收入一直在所有運動中名列前茅,這里就與推廣人的推廣有很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