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籃拿到了歷史上首個世錦賽冠軍,這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國內都足以引起巨大的回響。
魯達憑借在世錦賽上的傳奇表現,一躍成為FIBA籃球第一人,成為了公認的第一代FIBA籃球之神。
美國人肯定不會覺得他有這個資格,因為NBA里一堆大神只不過是沒有去世錦賽和奧運會罷了。
除非他能來NBA奪得總冠軍,并且在個人數據上獨一無二,那時才能成為被美國認可的籃球之神。
但問題是:美國人的承認重要嗎?
魯達覺得不重要,他不會選擇與吳杰同樣的路線,因為足球和籃球完全不一樣。
NBA對于他來說并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包括“錢”的方面也是一樣,因為他有無數辦法賺到比NBA頂薪多上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金錢,所以真去了NBA打球,反而會影響他的賺錢大計。
此外NBA現階段的影響力和整體實力還沒有后來那么高,他才不會用自己的影響力和球技去成全NBA。
現在的中國籃球在他的幫助下,技戰術方面反而領先世界。
所以中國籃球并不需要到NBA學習什么,他寧愿作為一座燈塔來指引國內籃球的發展。
這樣一來,他還能繼續擔任FIBA籃球的門面,享受在世錦賽和奧運會上的明星哨,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了,如果未來培養出大批出色的年輕人,他也不會阻止這些人去賺美金。
但他會設立走出國門的門檻,就像少林弟子下山要闖“銅人陣”一樣,他也會設立類似的門檻。
這樣做好像變成了他前世最討厭的樣子,魯達或者吳杰也不否認,他們這么做就是為了把大部分體育人才留在國內,至少要把他們一半的職業生涯留在國內。
九十年代以后,中國在足球領域也會開始設立限制,不會再讓球員隨意出國踢球。
這聽起來像是閉關鎖國,但體育不像科研,運動員的巔峰期就那么幾年,不像科研人員放出去以后,將來還能隨時收回來。
所以在技戰術方面追上世界水平,國內的體育從業人員也培養出一定數量后,那時為了發展自己的聯賽,該鎖還是要鎖!
否則運動員能隨意前往國外,那在國內的經濟還遠不如歐美日韓的時候,他們根本就留不下人才,那會光是日本的足球和籃球聯賽就能把他們剛培養出來的年輕球員全都吸引過去。
那時國內聯賽就別想發展了,因為99%的年輕球員都會為了錢去國外踢球,國內聯賽很難將競爭力提升到歐洲五大聯賽或NBA的程度。
所以必須出臺限制規則,那個28歲以下球員不能出國踢球/打球的規定,最多把年齡下調一兩歲。
吳杰會有這種思想上的改變,自然是因為他所處的位置不一樣了,包括他考慮的方向也與運動員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