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存款和存貨足以讓他再創造兩個工具人,但需要好好考慮一下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
首先是足球領域的工具人,這個他不打算再多制造了。
當然足球方面的投資還需要進行,只不過手段與先前不再相同,這個留到回國后再說。
籃球的話,倒是需要有一個四星半級的超級巨星輔助魯達。
但這個也不著急,美國人雖然在與國際籃聯協商,但NBA的職業球員肯定是來不及參加84年奧運會,那么現階段的中國男籃完全有能力沖擊冠軍,進一步加強等到奧運會后也來得及。
其余的運動項目,現在距離奧運會還有一年時間,大部分都來不及安排了。
今年年初以后,各個運動項目的奧運資格就開始了角逐。
國內則是去年就選好了大部分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他們從半年前就開始參加亞洲地區的比賽來競爭奧運會參賽資格。
所以哪怕現在制造出一個五星天才,大部分運動項目也來不及報名了。
除非是從現有的運動員里挑選,但想要從這些人里找到意外掛掉,年齡還必須低于19歲的人,同樣不太可能。
既然沒辦找到的新的工具人,那就只能給現有的小弟們升級。
吳杰也沒有別的消費途徑,現在除了給工具人們升級,只能是給現實里的運動員買一些特殊能力和卡片,提升他們的綜合能力,幫助他們在比賽里發揮出最好的水準。
“我讀的書少,你不要騙我!”
吳杰正在考慮這些錢該怎么花的時候,正在自己動的韓清不小心碰到了遙控器,電視打開后突然傳出一句經典的臺詞。
但這卻讓吳杰靈機一動,腦袋里忽然冒出一串“自由搏擊”、“MMA”、“UFC”等字樣。
他早就明白格斗類的運動影響力會越來越大,倒不是說拳擊和未來的UFC可以比肩足球,而是這類運動可以兼職功夫明星。
這個時期“MMA”類型的賽事影響力不算大,更沒有“UFC”這樣的代表性賽事。
但這反而是件好事,他完全可以讓工具人先從拍功夫片開始,然后再去參加一些自由搏擊比賽,當然反過來操作也沒什么問題。
現在可是1983年,香港功夫片和動作片還沒有擺脫邵氏風格,他的系統資料庫里的各種功夫片和動作片,足以制造出另一個李小龍出來了。
李小龍活著的那個年代沒有專業的MMA賽事,但這個年代不僅可以在電影領域更上一層樓,還可以利用電影領域的影響力來主動發起UFC賽事!
吳杰想到這里已經下定決心,當即花了十萬點解鎖一個新欄位,然后買了個三星級的復活人偶,準備制造一個新的李小龍。
原本位面,李小龍的實戰能力到底如何,一直是網絡上“引戰”的絕佳話題。
然而很多人都忽略了本質,李小龍能不能打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取決于他自己,而是在于中國能不能出一個真正能打的格斗類巨星?
如果在中國完成了民族復興的時候,依然沒有出現一個拳擊領域,或是MMA領域的超級明星。
那么認為李小龍能打的人就會越來越少,包括歐美地區崇拜李小龍的人也會越來越少,而質疑、抹黑的人會越來越多。
這不是李小龍的問題,是后輩們不爭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