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在未來有“小奧運會”之稱,不過參賽選手只限在校大學生和畢業不超過兩年的大學生,年齡限制為17-28歲。
當然了,這個稱呼是在進入21世紀后才獲得。
八十年代的大學生運動會無論比賽項目,還是參賽人數,相比奧運會都還差得遠。
這屆大運會就只有十個基礎項目,主辦國可以自行加入三種,但一共也才十三個運動項目,整個賽事只有3500人參加。
這次由于加拿大足球不給力,因此不在十個基礎項目里的足球,便沒有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新中國參加過1959年舉辦的第一屆大運會,此后第二屆至第八屆,中國均未派團參加。
1977年開始中國重新參加大學生運動會,但成績一直馬馬虎虎,只能靠體操和跳水拿金牌。
這次不一樣了,中國隊派出了由120名運動員組成的代表團,總共參加了12個項目的比賽,只有“馬術”項目沒有參賽。畢竟這個比賽更像是比拼“馬”的素質,而不是人的能力,國內現在還玩不起這種貴族運動。
中國的老百姓最關注的自然是籃球、排球、體操、跳水、游泳這五個項目,因為他們只有這五個項目才有機會拿到金牌。
這次中國在籃球項目上派出了以魯達為首的國家一隊和二隊混合陣容,基本是以24歲以下的年輕人為主,老將都沒有參加。
值得一提的是剛剛組建的女籃也參加了這屆比賽,只可惜王小倩暫時還是U19成員,年齡也沒有達到參賽要求,這屆賽事無法參加。
至于夏林才剛剛加入U14,下屆大運會都不夠年齡參加。
女排方面也派出了一隊和二隊組成的混合陣容,郎平等主力都沒有參加。
游泳隊派出的也都是年輕隊員,其中包括了剛剛連破四項亞洲記錄的沈浪,盡管這位大漫畫家在亞洲外的名氣還不怎么高。
那么問題來了,這些人都是大學生嗎?
他們當然是了,就連吳杰都在清華大學掛了個名,就是一年只要上一兩堂課就能畢業的那種。
基本上,所有知名的國內運動員都有大學生身份,包括還未成年的沈浪都是北體大的學生。
吳杰對這項賽事還是很看重的,因為獎勵并不少,很多影響力夠大的項目拿到冠軍都會有一萬點的獎勵,哪怕一些影響力不足的項目奪冠后也有五千點的收益。
如果能在獎牌榜進入前三位,還會有頗高的額外獎勵。
不過殺入獎牌榜前三應該是沒什么機會了,這屆賽事一共會誕生168枚金牌,但是獎牌大戶的田徑、擊劍、游泳這三個項目,中國隊都沒什么優秀運動員能去競爭。
這三個項目里唯一能拿出手的沈浪即便全力發揮,也沒有把握將四個項目的金牌全部拿到,他依然需要時間成長。
所以吳杰的預期不算高,只要能爭取獎牌榜前五位,拿到十枚以上的金牌,幫他賺上十萬點奧林匹克幣回一波血就可以了。
這個倒是不難做到,但最先幫他獲得收益的不是幾個工具人,而是“體操王子”李寧。
這個未來的大資本家不怪他會發財,他一個人就幫助中國體操隊拿到了三枚金牌,吳杰現在是越看他越覺得順眼了。
不過中國體操隊在這個位面的影響力卻是低了不少,誰讓這個位面的三大球都那么爭氣呢。
體操論影響力和觀賞性都無法與三大球相媲美,未來的拳擊也一樣遠遠勝出,包括游泳、田徑、網球項目只要能出成績,同樣非體操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