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杰這間影視公司目前掛靠在“北京電影制片廠”,這是現在全國最大的電影制片廠,吳杰每年都要拿出十萬人民幣作為掛靠的代價。
至于好處嘛,當然就是能通過“北京電影制片廠”面向全國發行和放映。
但壞處也有不少,首當其沖的就是國內的放映收入只能拿到兩成,這還是憑他吳大少的影響力才獲得的優待,否則連掛靠的機會都沒有。
吳杰當然不把這點錢看在眼里,他就沒想著在九十年代前的國內電影市場賺錢,就當是免費給大家拍電影看了,順便給國內影視行業樹立一個標桿。
現在知道電影會在6月10日上映后,他不僅會在頭一晚的“首映禮”上親自捧場,還打算邀請在北京的工具人們一塊捧場。
這會云南戰區正在發起長達五年的“兩山輪戰”,國足集訓場地從海埂改在了北京,所以他還準備拉著國足全隊一塊捧場。
6月9日,《敦煌》正式上映的前一晚,吳杰帶著陳浩南和林耀東,外帶國足全隊,以及同在北京訓練的秦劍和魯達一塊前去捧場。
除了他們這些人,吳杰還在首映禮現場看到了不少官媒記者,包括文化部的官員,甚至一些從香港和澳門來的記者。
他知道這部電影一開始沒受到太多重視,但等到拍完拿去審查后,馬上就得到了“北京電影制片廠”,包括文化部的重視,后來甚至將其當作了《少林寺》第二來對待。
這個年代國內在香港有不少發行渠道,當年《少林寺》能在香港票房大獲成功,便是依賴中國政府自家的發行渠道。
三年前,一直隸屬**政府的長城制片公司和新聯影業公司聯合成立了“中原電影制片公司”,第一部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少林寺》,并且在香港斬獲了一千六百萬港幣的票房,這個成績排在當年總票房的第四位。
兩年前,長城、新聯、鳳凰,還有新創立的中原一塊合并作“銀都機構”,現在這家集出品、發行、制作于一身的影視公司,甚至在香港有一定規模的院線資源。
吳杰對于這間公司自然有很大想法,因為“銀都機構”初合并時在香港電影行業的資源絕對能算巨頭之一。
但由于國營企業的經營問題,以及天生一些的弊端,這個龐然大物坐擁兩地的龐大資源,但身體卻像一個不斷漏氣的大氣球,居然要靠國內不斷打氣來維持,鮮少做出正面的貢獻。
吳杰對這家國營公司自然很不滿意,因為“銀都機構”的任務就是從娛樂、影視方面向香港民眾宣傳**政府的正面形象,潛移默化的培養香港民眾對內地的認同感,但他們這方面顯然是一點貢獻都沒有。
但鄙視歸鄙視,這會“銀都機構”在香港的發行渠道確實很厲害。
他的這部電影在香港就是交給“銀都機構”來發行,目標是打破《少林寺》在香港創下的票房記錄。
這個目標看起來有點大,《少林寺》這部電影屬于時勢創造的奇跡,幾乎不可能復制。
他們倒不是想復制,而是想要超越。
如果說《少林寺》是特殊的時代背景造就的奇跡,那這部《敦煌》就是通過作弊創造的奇跡。
首映禮當天,吳杰在現場看過這部電影后就可以肯定了,這部《敦煌》無論藝術性,娛樂性,還是商業票房上,超過《少林寺》都不是什么問題。
首先這部《敦煌》在敘事手法、鏡頭運用、剪輯水準、美術配樂、表演風格都遠遠超出這個時代的內地電影,包括八十年代初中期的香港電影相比之下也有不小差距,它的整體素質已經達到了香港九十年代中期獲獎電影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