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個位面上到人民解放軍,下到三大球,打起來都是這種吃人的風格。
不過中國隊這一戰還是以防守反擊為主,盡管他們打對攻也八成能占據上風,但鏈式防守體系演練了兩年,總不能一直藏著不用吧?
很多東西若是藏著不用,那就無法用實戰來檢驗效果,無法發現不足,難以找到問題改正,這樣做弊要遠大于利。
所以這一戰中國隊開局后在防守端一直引誘比利時的年輕球員來進攻,歐洲球隊在奧運會上基本都是選擇年輕球員出征,這些球員天賦也都不差,運動能力也很好,但在經驗和意識上有嚴重不足。
特別是面對中國隊充滿陷阱的防守,往往是扎進去就被極具層次,又伸縮自如的防守鏈條絞殺了。
這些比利時的年輕球員在技術和運動能力都很出色,但中國隊的防守鏈擺動起來后,迫使比利時的進攻只能在第一條防守鏈之前做運轉,一旦足球深入,或是向前傳遞滲透,便會被擺動起來的兩條鎖鏈前后絞殺!
這其實不是吳杰心目中鏈式防守的完整形態,因為目前中國隊的鏈式防守只有阻止對方足球向前突破,或是向前傳球滲透的能力。
但如果對方的中場都能向前沖鋒,或者是擅長利用球場寬度大范圍轉移調度的球隊,那就容易讓鏈條的甩動和絞殺出現漏洞,所謂鞭長莫及就是這個意思了。
所以三十年后使用鏈式防守的球隊,幾乎都會結合區域防守的特點來彌補缺陷,使得防守同時具備“切割能力”和“封堵能力”。
但這又對執行戰術的球員能力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任何戰術牛不牛×,還要看球員的能力給不給力,否則最簡單的戰術你也打不出來。
八十年代的足壇具備這兩種能力的球隊非常少,況且就算具備這種能力也還需要一個發揮出這些能力的進攻體系,以及執行起來的熟練度。
現在的巴西隊就有這個能力,但他們卻連2年前只有一個鏈式防守雛形的意大利都破解不了。
現在這套幾乎九成完整度,又有吳杰和陳浩南壓陣的鏈式防守,三五年內任何球隊想要破解都幾乎不可能。
比利時二隊的進攻面對這種層層堵截和快速絞殺的防守鏈條,便很快就被中國隊連續抓住失誤后的反擊機會,利用吳杰的速度完成了一次致命的反擊。
吳杰上一場沒有取得進球,但今天開場15分鐘就利用高效率的反擊打進一球。
這個進球也讓比利時球員徹底失去了對比賽的掌控權,場上節奏也牢牢掌握在中國隊手上。
十分鐘之后,陳浩南在中場策動了一次極具觀賞性的團隊進攻。
中國隊這套星光四射的前場陣容從陳浩南發起進攻開始,一直到吳杰在禁區內利用頭球完成破門,前后總共完成了13腳不斷向前的傳遞,每一次傳球都讓比利時的防守疲于奔命,最終露出了致命的空當。
吳杰進球后第一時間與陳浩南進行了聯動慶祝,這次進攻雖然是由他完成致命一擊,但整個配合過程中陳浩南貢獻了3次最為關鍵的傳遞。
中國隊現在能打出這種連續傳遞的進攻配合,除了古廣明、趙達裕、甄愛國、柳海光的進步,最關鍵的還是陳浩南這個運籌帷幄的節拍器和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