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博士的罰球線扣籃已經是人類的極限,我至今不敢相信你能在比賽里完成超越,這樣的扣籃對你來說可以再次復制嗎?”
《洛杉磯時報》的記者賽后用一種略帶陰陽怪氣的方式,第一個向魯達進行了提問。
魯達當然不會像沈浪那么孤傲,他在賽后一向喜歡往對手身上撒鹽,這種低級別的陰陽怪氣碰到他這個超級陰陽人,當然要加倍反彈回去了。
“人類總會將自己,或是某一人的極限當做世界的盡頭!”魯達并沒有正面回答,但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可對于我來說,當天花板消失之時,只有天空才是我的極限!”
魯達這個回答告訴了大家誰才是真正的陰陽人,特別是那個“天花板”讓不少美國記者心里都腹誹起來。
但沒人傻到去主動延伸這個話題,正當現場有些尷尬起來的時候,一位亞裔模樣的CNN記者站了起來,然后用英文問道:“魯,你的這一跳讓我險些跌掉了眼鏡,但是科學顯示,黑色人種在彈跳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你作為一個黃種人,請問是如何跨越這層……嗯,我是說基因上的桎梏?”
這個不知道是第幾代的亞裔,原本是順嘴了想說“這層天花板”來著,但話到嘴邊急忙變了個說辭。
魯達對這種連反抗都不敢的香蕉人一向很鄙視,因為這種人必然是面對白人表現得如同奴隸一般,但是對待同樣黃皮膚的亞裔,特別是華裔的時候比誰都歧視。
這時他當然是露出一個讓大家都能看出來的輕蔑目光,然后用一副CNM的鄙夷語氣,回答道:“根據飛行的原理,蜜蜂不可能飛行,因為它們的身子太大而翅膀太小,可是他們的的確確可以飛,因為……它們才不理人類的瞎扯淡呢!”
魯達對于這類“人種”問題一向是非常不屑,如果非洲的黑人從小就接受中國的精英教育,難道就出不了偉大的物理學家嗎?
中國的孩子們從小就接受科學的足球訓練,保證充分的營養和出色的醫療條件,難道就出不了球星嗎?
他一向認為“教育”,“氛圍/環境”,“文化傳承/歷史”,“數量/基數”,這些才是影響能否出科學家、藝術家、運動天才的關鍵。
“人種”有沒有影響,這個當然有影響,但重要性都排不進前三位,特別是對于中國人來說。
如果一個天賦出色的黑人,從小就在中國接受先進的乒乓訓練,每個階段身邊都是天才的隊友和對手,那么就算他最終出不了成績,依然會是中國外最好的選手。
這個道理適用在各個領域,中國孩子從小在歐洲接受先進的足球訓練,即便天賦不算頂尖,但在那樣的環境下成長,依然會遠比國內的球員出色。
很多偽球迷總是在人種上做文章,這就是非蠢既壞的典型例子了。
吳杰等人現在就是在為中國的各項運動,包括一些文化領域打造出色的環境和氛圍,這樣依靠人口基數和一代一代的優化和傳承,二三十年后便能創造出一個不斷進化,并且自動向外輻射和輸出的體育和文化圈子了。
“魯先生,這只是一場小組賽,但你似乎已經覺得金牌在握了,難道你不擔心這樣的傲慢態度會最終釀成慘敗嗎?”
這是澳大利亞記者的提問,最近幾天袋鼠們被中國隊揍的不輕,不光男籃和女籃,就連排球也被中國大敗過,現在對于“中國”可是意見頗深,盡管他們平常就跳得很勤快。
“這個你可以放心,‘自古驕兵多致敗,從來輕敵少成功’,這話我們從兩千年前就明白了。”
魯達這個回答有點不給面子,但是澳大利亞的媒體還用給面子嗎?
西方媒體對于魯達的囂張態度自然是沒什么辦法,誰讓他有囂張的資本呢。
這一戰雖然是小組賽,但確實一戰就把攻守轉換的位置調轉了。
今后在籃球這一塊的挑戰者不再是中國,魯達沒在被問到“人類極限”時指著籃筐,喊出那句“寇可往,吾亦可往”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