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兩兄妹的《敦煌》是在5月份于國內首映,當然國內的票房難以統計,也沒必要進行統計。
這個年代要想在電影上賺到錢,還是要走向香港市場,特別是臺灣、南棒、東南亞的市場。
如果能打進日本的話,那就真的牛逼了,因為以上這些市場加起來,估計也就和日本市場相當。
所以**十年代的香港電影,才會有那么多美化日本,討好日本,強行加入日本元素的內容,因為人家的市場大啊!
這種事也算不上丟人,除了少部分故意貶低中國形象去抬高日本的電影很惡心外,這種策略確實從日本賺到了錢,也讓香港電影在日本有了一定市場,更是讓不少香港明星在日本也變得家喻戶曉,總得來說沒什么問題,甚至都能算文化輸出了。
真正惡心的是三十年后,那會中國的市場比此刻的日本還要大,于是好萊塢也開始刻意加入中國元素了。
但那些中國元素可不像是在討好中國人,也許他們是想這么做來著,但在一貫的美式自大,還有對中國的刻板,尤其是媒體常年洗腦的印象下,這些中國元素基本都成了惡心中國人,丑化中國人的內容,根本與美化沾不上邊,絕大部分就連詮釋基本事實都做不到。
最離譜的是,美國人還真打算用這些惡心中國人的東西來賺中國人的錢,甚至還有讓你當丑角是抬舉你,是提攜你,你必須要感恩的心理,這就是真的惡心人了。
吳杰不愿意再去想這些惡心事,他只知道八十年代的臺灣市場肯定是不要想了,羅家兩兄妹瞄準的是香港、南棒、東南亞市場,以及千禧年以前的亞洲最大市場日本。
第一站自然是香港市場,這部《敦煌》通過“銀都機構”在香港的資源,7月中旬時就已經在香港上映了。
這個市場對于他們來說也沒什么難度,畢竟電影的投資方是“保護傘影視”,這可是吳杰的公司。
如果他能在電影里客串一下,那么宣傳時舉起他的大旗想要打進日本市場,甚至是歐洲市場都不難了。
事實上,這部電影真的打算到英國上映,不過時間上恐怕要等最少一年才行。
歐洲那邊相對成熟的電影審查和引進制度,可不是香港和東南亞這種混亂的市場能比擬。
中國電影想去歐洲和美洲上映,流程上必然會格外長,一切順利少說也要兩年時間。
但光是第一站在香港獲得的票房,便足以讓“銀都機構”和“保護傘影業”大笑三聲了。
這自然是得益于電影的硬素質,盡管用吳杰的眼光來看,這部《敦煌》在劇情上也就只做到了基本的敘事順暢,然后在剪輯、運鏡、配樂上有一些小亮點。
但在影片立意和人物塑造上,還是只是停留在相對膚淺的層面,劇情上也沒什么深刻的內涵,就是一部低配版的戰狼式愛國爆米花電影。
然而這樣的素質在八十年代的商業電影里就非常出色了,它真正吸引人的也不是這些,而是放到21世紀都能打一個超高分的動作戲。
全片快節奏的敘事推進,凌厲風格的剪輯,再加上五分鐘一小打,十分一大打的勁爆場面,基本上能讓觀眾無時無刻不處在興奮和激動之中,連上個廁所都怕錯過好戲的那種。
而最牛逼的自然是所有的打斗場面,全都是兩兄妹純手打,幾乎沒有任何特效輔助。
但這種視覺上拳拳到肉,具備十足的力量感和實戰感,同時又能做到比舞蹈還精彩的動作戲,在吳杰眼里已經快摸到藝術的門檻了!
所以這部前所未有的電影一經上映,很快就在國內創造了遠超三年前《少林寺》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