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對學生方向上的指導,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伯樂的眼光,也不需要多么專業的能力,只要多花些心思,多關心一下學生的特長,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做好本職工作,基本都能把學生最擅長的領域挖掘出來。
所以這個問題非常嚴重,說是誤人子弟也不為過。
吳杰不敢想象全國有多少天才,就是因為這種懶政和不作為被埋沒了。
美國那些運動明星,一大半都有改項目的經歷。
這是因為年紀還小時,很難去準確發現他們最適合什么項目,而這個時候就要靠學校里的教練長期觀察,然后進行挖掘了。
否則想想喬丹要是去練田徑,去練跳遠,那搞不好連進奧運會的資格都拿不到。
吳杰想到這里搖了搖頭,這種事要解決并不容易,因為涉及的方面太廣了,至少要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努力才能解決。
他能做的就是全力建設上層建筑,通過這一代工具人和挖掘出的天才們,進行從上而下的改革,然后等待經濟好轉,等候新一代更有素質的國人成長。
但如果那時上梁都不正,中層都是原來那批混日子的人,新一代起來了也還是要被壓制,甚至被同化。
所以他要抓緊時間占領高位,利用偶像效用來加速新一代的成長,最重要的是讓那些混子升不到中層。
吳杰嘆了口氣,又把目光看向另一個不良少年。
這個叫龔小亞的小王八蛋,年齡上比趙海東小一歲,練得是三級跳遠和跳高。
這個倒是沒有選錯方向,此人在“三級跳遠”上有三星級的天賦,“跳高”上也有兩星半級的天賦。
“正好,練跳遠并不影響練田徑,特別是110米欄。”
吳杰馬上就給龔小亞改了主項,事實上短跑選手參加“跳遠”算是常態了,也確實有同時拿到奧運會“110米欄”和“跳遠”冠軍的例子。
但是想了想后,他覺得趙海東更適合把“跳遠”當做第二項目,龔小亞可以在主攻110米欄的同時,把“三級跳遠”當做副項。
這其實不夠科學,如果說“跳遠”很適合短跑項目,包括110米欄也很適合外,“三級跳遠”就與短跑所需的要求有一些沖突了。
世界體育史上,曾有數次同時拿到短跑和跳遠項目金牌的運動員,但同時拿到短跑和三級跳遠金牌的例子卻沒有出現過。
但反過來想想,歷史不就是由人來創造的嗎?
如果沒有第一個同時拿到短跑項目和跳遠項目金牌的人,那這種事會不會也一直被認為不可能發生?
吳杰有未來四十年的記憶,他知道現實往往比電影還要夸張。
所以同時拿到“110米欄”和“三級跳遠”金牌這種事,根本就算不上什么YY。
如果不信的話,現在就跟人說人類的速度極限,可以在五十年內就突破百米9.5秒,保證會迎來一片“做夢”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