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此,自此之后,再無宰相的官職了,皇帝將宰輔的權力拆分給了大學士,而每一個時期大學士的人數是不確定的,最少的時候有三人,最多的時候卻是有十幾人的。
內閣大學士們擬出的票擬,實際上就是他們對于朝政的處理意見。
票擬也叫做票旨、條旨,就是所有的章奏先由內閣大學士看過,然后用一個小紙條寫上處理意見,再送進宮里由皇帝最終決定,這叫做“條旨”。皇帝看過以后,把紙條撕了,再親自用紅筆寫上意見,叫做“批紅”,亦稱“朱批”。皇帝批好了拿出去由下面執行,這就是正式的諭旨。
雖然皇帝有決定是不是遵照內閣大學士們的意見朱批的權力,但是內閣與六部的權力卻是更大的。
他們若是覺得皇帝的朱批不合心意,甚至可是奉還皇帝的朱批,迫使皇帝更改自己的意見。
當然皇帝也是能夠堅持己見的,但是若是不能說服內閣與六部大臣,這些人依舊是可以奉還的。
這時候皇帝的解決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留中不發。
皇帝將奏章扣押起來,既不發于內閣,也不傳達口諭也就是中旨去下面,然后與內閣默契的選擇將這件事擱置起來。
實際上到了明朝中期以后,實際上朝政已經是進入了虛弱版的“君主立憲”制,雖然這個憲法是一個約定成規的暗中條約。
但是,就算是萬歷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甚至很多中央的大臣,從踏入官場開始,直到退休致仕都不曾見過萬歷一面,更是被滿清稱之為黑暗時期,但是這時候的大明實際上卻是欣欣向榮的。
這就是皇權與相權的平衡了,這個時候的大明就算是沒有皇帝,依舊是正常的運轉的,這實際上就是已經踏入了“君主立憲”制。
此時,因為達子的入侵,使得內閣的人選已經換了一撥人了,后世對于崇禎的攻殲,多集中在他大肆裁撤內閣以及大臣上面,但是,實際上就算是后世的日本,這個虛君的國家,在九十年代兩千年初期的時候,也是更換首相如流水的。
只要是朝政稍微有了不好的地方,就會有人引咎辭職。
比如日本,當年的首相更是鮮有能夠坐滿兩年者。
這就是君主立憲制度的弊端所在,因為一旦是國家遭受了挫折,作為實際上的朝廷負責人的內閣等人是要引咎辭職的。
諸如崇禎二年,因為流民與達子的事情,內閣的成員就有五進四出。
成基命、周延儒、何如寵、錢象坤、孫承宗就是宅這樣的情況下,成為了內閣成員。
此時成基命卻是在朝臣祝賀完畢之后,開口道:“陛下,新年伊始,朝廷當有新跡象,臣以為當賞賜舊歲作戰有功的人員,以安穩朝臣之心!”
是啊,雖然今年的朝政的確是在朝著變好的方向發展的,但是,也是要給人家安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