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透露一個小秘密,其實《鋼琴人生》中的這四段斗琴音樂,前三首都是崔唯嵩親自操刀彈奏錄下來的,唯有最后這一首,才是白君文操刀的。
“這首最好,放在最后,”崔唯嵩曾經很認真的跟他說:“所以你是第一配樂,實至名歸,不許推辭。”
“老李,老李老李!”劉飛用力推搡著同伴的胳膊:“你聽出來了嗎?你聽出來了嗎?啊?你說話呀!”
“別吵!”李路用力把他的手打開:“老子當然聽得出來,別以為老子沒專門學過音樂就聽不懂……這是反戰的啊!”
“好神奇,我也聽出來了,”劉飛喃喃念叨著:“明明一句歌詞都沒有,可我真的……真的從這首歌里,聽出它的含義了啊……簡直神了!”
是的,《羅馬尼亞狂想曲》,這是一首經典的反戰音樂。
影片的畫面回放從主角小時候的貧苦生活開始,然后迅速轉化成滿天烽火和入侵的RB兵,隨后是各種城破后的凋零,是一具具趴伏著的尸體,是滿地的鮮血,是路邊的雜草,是閃亮的刺刀。琴聲變得哀婉悠揚,如泣如訴,天邊的夕陽映照著殘垣斷壁,一地灰燼。
日軍侵華是罪惡的,戰爭是錯誤的,死于戰爭中的生命是無辜的,戰火之后的一片白地是殘酷的——這就是《羅馬尼亞狂想曲》想要表達的思想。
白君文覺得臉上有些癢,好像有小蟲子在爬,他用手摸了摸,卻摸到了一滴眼淚。
“我……被自己的琴曲弄哭了嗎?”白君文怔怔的看著指尖的水跡。
這時候,一曲已罷,后面的劇情是無數的贊譽,鋪天蓋地的掌聲,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主角踏上了人生最濃烈的巔峰。
然而這部分有些被觀眾們忽略了,哪怕這個尾李思穎收得極好,也擋不住這首《羅馬尼亞狂想曲》帶來的震撼,影廳里已經正式進入了嘈雜期,觀眾們嗡嗡的聲音幾乎蓋過了電影本身的聲音。
“反戰主題啊……”
“這個立意真高,整部片子仿佛一下子就升華了。”
“尤其是主角的境界,一下就從國仇家恨,變成世界和平了。”
“這片子構思真的很巧妙,這不僅僅是商業片,這是奔著獲獎去的啊。”
“你這不廢話嗎,就沖著這幾段原創琴曲,你敢說它不是藝術片?”
李思穎這部片的藝術元素表達得近乎粗暴,白君文用四首“原創琴曲”和四段“原創旋律”**裸的強行提升了影片的格調,而在商業調配方面,李思穎也做得很成熟完善,所以到了這時,散落在影院各處的主創們都已經露出了笑容,他們知道,這片子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