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道突厥牙廷,當然這個牙廷自然以為不存在了,李靖聯合李績,準備上書李世民,在白道牙廷,建立單于都護府。
當然,這事跟楊天保沒有任何關系,他與征北大軍的關系都不算太大,楊天保所部只是云州駐軍,只算是地方軍隊,李靖率領十數萬唐軍精銳班師,而楊天保則要率領本部人馬,返回云州。
沒有朝廷的調令或者圣旨,他這個云州總管,只能待在云州城。
楊天保盡了最大的努力,為云州爭取到的好處就是云州百姓三年免稅、五年半銳,這是云州青壯六千余人出關,回去只剩五千七百人。
其中,大約一千余名傷員,當然這已經是參戰各部,戰損極低的部隊了,戰損率其實最高的還是倒霉蛋大同道行軍副總管張寶相,他像歷史上一樣沿著西北的道路追擊突厥殘軍,然而在靈州境內,賀蘭山中,突然遇到雪崩。
在大自然的威力下,唐軍八百先鋒將士被埋進雪堆中,盡管全力施救,可是救回來的唐軍士兵十不存一。
楊天保的戰損最低,可是收獲卻不低,誰讓他作為輜重部隊隨軍前進呢,別的部隊如何,他的部曲和所部人馬,從來不會挨餓受凍。
就在楊天保準備回師云州城的時候,突然白道遇到了一個他意料不到的人——楊弘禮。
楊弘禮開門見山的道:“我來這里,是配合云州軍行事的……”
楊弘禮當了這么多年的官,進退分寸都是知道。他雖有只是兵部庫部司郎中。
楊天保不再是當初的官場小白,盡管楊弘禮沒有明說,他也知道楊弘禮此行是過來分潤戰功。
當然,軍功楊天保已經有了,?誰來分軍功不是分?
楊天保也不可能永遠留在云州,事實上朝廷對于勛貴出身的官員,管理甚是嚴格,除非特別時期,否則一般情況下,不會任用世族出身的官員長期在某一地任職。
就像楊恭仁擔任涼州總管府大總管在短短不到五年的時間,直到現在弘農楊氏在涼州境內的影響力依舊存在。
楊天保也非常感激云州百姓對他的支持,無論當時云州百姓是出于什么樣的原因,至少他們在楊天保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站出來了,整個州四千余戶,出丁六千余人,幾乎每家每戶都出青壯過來支持楊天保。
特別是這種香火之情,積累下來的人脈、威望都無法帶走,留給誰不是留?留給楊氏,實際上也保證他對云州的影響力能持久存在。
別人或許不清楚,楊天保清楚啊,別看云州不是膏腴之地,可是這里擁有太多的資源了,簡直就是中國的煤都。
云州軍還沒有正式的序列,戰后肯定會縮編,或者裁撤下來,云州青壯也很可能是故土難留,更希望留下來重建家園。
楊天保不知道楊弘禮怎么與李靖、李績、李道宗等人打的交道,總之過了三天之后,楊弘禮就帶了十張質地相當不錯的麻紙來到楊天保的帳內。
這張紙上寫著一行簡短的字句:“授……州……氏名……者云州府軍陪戎副尉秩從九品下,敕,貞觀四年元月初七。”
下面是密密麻麻的具署簽名,從中書的房官直到兵部的郎中、員外郎,應有盡有,具名的人中官銜最大的是兵部尚書侯君集。
楊天保到這個時代也快有一年,看到這個東西,他還不明白,這是兵部的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