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哽咽起來,丁思誠明知他這話別有含義,便不再接口理會。
到了第二天天剛放亮,便有人將丁思誠等人叫醒起床。
正好今天天色極好,幾個人只是稍微吃了點東西,便整頓行裝準備下海。
打撈隊一個核心骨干叫沙亮的要跟著下海,此人身材瘦小,偏偏雙手雙腳卻比普通人大很多,據說到了水里,他這大手大腳劃起水來倍顯方便。
用衛大老板的話說,此人一旦下了海,真就跟一條兇猛的小鯊魚一樣。正好他又姓沙,所以他有個外號,叫做“浪里飛鯊”。
另外今日要一同下海的,還有丁思誠“師徒”三個,再加上三個越南人以及蔣朋。
至于兩個韓國人,他們只負責找到最適合開洞的地方,卻不會跟著進墓。
而所謂最適合開墓的地方,是指大墓較為薄弱、但是承受水壓又偏低的所在,這一點自然是兩位通曉水利建設的韓國專家比較有發言權。
事實上兩位韓國專家早來了兩日,已經基本確定可以下鏟打洞的地方,而那地方的淤泥浮沙已經被清理。
當然要下鏟打洞,也不會單單讓請來的這幾位專家去做,實際上今日下水,仍是要進一步確定兩位韓國專家指定的地方,是真的可以下鏟。
畢竟兩位韓國專家只是對水下建筑有研究,對墓葬建筑卻從無涉獵,不敢說他們指定的地方,就正確無誤。
衛大老板免不了說幾句“有勞各位”的客氣話,之后一共九人便穿著潛水服、背著空氣罐沉入水中。
這片海底并非很深,畢竟越是深處海水的壓力也會越強,所以要保證建好的大墓到了水里不會被水壓擠迫到四分五裂,選定的沉船地點,就不能夠太深。
而這片海域的深度,應該是在一百米左右,到了水底之后,還能夠借助透水而入的光線,隱約看清海底的情形。
這片海底本來十分平坦,但卻有一個巨大的突起,老遠看著真就跟一座巨大的墳丘一樣。
墳丘四周散落著幾十個小沙丘,其中有幾個沙丘被海水沖開了浮沙,
(本章未完,請翻頁)
露出里邊巨大的方形石碇。
事實上在昨天吃飯的時候,兩個韓國人就已經提到過這些石碇。
只因建造大墓的那艘船必定極其巨大,這些巨大的石碇既可以使大船穩穩停留在指定海域,又可以在鑿穿船底使大墓下沉的過程中,不至于傾斜倒塌。
而在那座巨大的墳丘周圍,本來已經滿布海草,并且墳丘的下部,有一大部分被浮沙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