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次姜文煥搞出來的動靜最終是平息了下來,但是在姬昌等人的眼中,東伯侯還是和殷商之間有了裂痕,只要在這一絲裂痕上面加點料,說不定可以將東魯拉入自己的陣營。
所以表面上,東魯和殷商的往來更少了。
而子受來東魯也不打算大張旗鼓,只是秘密會見一下姜文煥,再看看姜文薔,將楊嬋交給姜文薔養育,楊蛟和楊戩則是讓小舅子姜文煥操練一番。
當然,臨走前,交給了姜文煥一個新的任務,開設造紙坊和印刷坊,將九章算術和黃帝內經等等書給印刷出來,然后再在民間傳播出去,為自己登基施行新政奠定基礎。
子受謀劃了這么久,為的是什么?
為的就是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改變殷商發展的軌跡。
改革是一定的,相信文丁開始的幾代君主都知道這個國家需要改革。
但是他們卻沒有等到好時機,包括帝乙晚年遷都,還有原劇情中紂王的改革,都沒有到最佳時機。
作為一個有后世思維的人,子受深刻的明白,改革需要哪些條件才能成功。
歷史上也有好多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比如說商紂王、隋煬帝等等,他們的發展方向是對的,但是都因為沒有做好準備,導致國家最終分崩離析。
改革的前提是什么?
總結一點,要穩定!
而能穩定的兩大要素:第一,手握軍權。
這一點,子受從來到這個世界開始,就一直在做著這件事。
就目前來講,掌握天下兵馬大權的太師聞仲肯定是站在自己這邊的,其次還有黃飛虎、姜文煥等新秀將領都已經被自己折服。
所以這第一個條件達成。
第二,手下有人才。
現今殷商的政治環境基本都是被士大夫等等世家豪族所壟斷,而自己想要推翻秩序,甚至是重新制定秩序,那就必須要有人能替代他們,能支撐起這個國家的正常運轉。
這,就是子受接下來所需要謀劃的事情。
建立起一套良好的人才培養體系,然后學習隋朝時期的科舉制度,并且,也可以學習三國時期,發布一個招賢令。
當然,前提是得有人才可以招。
這條改革之路對于這個時代來說,任重而道遠。
這也是子受不理會朝中那些士大夫蹦跶的理由,因為雙方注定無法走到一塊。
殷商的利益就這么多,現在都已經被士大夫、世家給分完了,怎么也不會允許寒門之人再來分一杯羹。
古往今來,矛盾就一直存在,不可避免。
封神大劫,說是對殷商和子受的一個劫難,卻也是自己實施改革的一個大好時機。
殷商的八百鎮諸侯,說的好聽是附屬于殷都,但是實際上都算是各自擁兵自立,國都對他們的統治力可以說是非常的薄弱。
原劇情里,八百鎮諸侯到后來反商的都有四分之三,這在王權時代來說,是不可思議的。
殷商對于底下勢力的掌控力度,可以說是近乎于無。
所以,殷商制度在根本上就已經腐朽不堪,如果不全面推翻、改革,等子受推位后過不了多久,殷商還是會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