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唐玄宗時期,就算后期唐玄宗昏庸了過著奢靡的生活,但是百姓的小日子過得還是不錯的。
要是沒有安史之亂,其實唐朝也不會由盛轉衰,這不是百姓活不下去了而造成的,而是由那些吃飽了撐的,想玩突破的野心家造成的。
再看看大明崇禎時期。
國家極其貧困,就算崇禎帶頭省吃儉用也沒啥效果。
因為那個時候他確實沒什么資源,他自己都沒資源了,再去節省也不可能無中生有。、
要是他有唐朝那個時候的富足,百姓都能吃飽,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的造反事件。
什么建奴什么韃子,他們連蹦跶都蹦跶不了兩下就能被拍死了,因為哪怕在明朝的末期也有強軍,只是朝廷沒有資源,強軍都給餓成了軟腳蝦。
所以朱由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清楚的明白國家富強的道理,國富民強,這是首要條件,但是民富國就未必強了。
因為國家是愿意把手里的資源分給百姓的,但是百姓卻未必愿意把自己手里的資源分給國家。
于是這就要輿論來引導了。
以前的輿論引導的是什么價值觀,與民爭利。
這是大錯特錯,與民爭利是什么人搞出來的。
那是既得利益者提出來的,他們把資源全給占了,然后害怕朝廷把他們的資源給拿走,所以想出來了這么一個愚蠢的東西。
朝廷真的與民爭利了嗎?
當然不可能了,哪次發生了災害朝廷不要下去救災啊,就算國庫里面沒錢了,朝廷都要想方設法的弄出糧食銀子去支援百姓。
結果這些銀子和糧食都去了什么地方,還不是到了那些提出與民爭利的人的手里。
與民爭利,與民爭利!最后卻是朝廷和民眾,被那些真正爭利的人給通吃了啊。
朱由校是最討厭聽到這句話的,現在的朝堂之上基本沒人敢再提這個思想了,凡是有這個思想的人,基本全被朱由校殺的殺流放的流放,蹲小班房的蹲小班房去了。
但是百姓之中還流傳著這思想,許多讀書人覺得朝廷應該無為而治。
就是你朝廷應該做個吉祥物什么都不管,把事情都交給我們這些有功名的人來做,那么天下就大同了。
然而事實卻是,這些讀書人只會自己撈錢,把一切的好東西都搬到自己家去。
現在不行了,大明宣傳司讓百姓們初步的明白了一個道理。
那就是國家朝廷皇帝陛下才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為了他們好的人,他們吃的番薯土豆用的煤炭,那都是皇帝陛下費勁了千辛萬苦向天求來的。
所以跟著朝廷走,跟著偉大的皇帝陛下走才是最有前途的。
在這種思想基調下,百姓才會對這次的海洋政策這么的上心。
他們不僅僅是為了看熱鬧,也是為了宣傳人員嘴里的話。
什么海上財寶多,有用不完的黃金白銀等著我大明去搶.......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