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這是要置祝修遠于死地啊
祝修遠凝眉,稍稍側頭,將整個朝堂掃視一遍。
這諾大一個朝堂上,上百文武,竟有七八十之數都出來附議了。
文官那邊,還待在原位的,就只有御史臺大夫楊廷玉,及其鐵桿心腹,然后是潤州府府尹董誠,刑獄司少司寇等。
最后還有一個是金陵王
祝修遠稍稍詫異,這么好的一個機會,金陵王竟然沒有抓住
然后是武官這邊,除了鐘山王及其鐵桿心腹外,其余之人,包括韓清山在內的御林衛大將軍等,都出列附議了。
因籌辦武舉的緣故,通過武舉,選拔軍中軍將,可謂是打破了鐵一般的軍將世襲制度。
他們這些武將,都在心里記恨祝修遠呢。
所以從表面上看,祝修遠處境堪憂,滿朝文武,竟超過三分之二的人都不喜歡他
大殿正中間,大臣們的狂歡,還在激烈的進行著。
他們群情激動,左一個“貶斥江城伯”,右一個“臣等附議”,鬧哄哄,亂麻麻,竟好似菜市場似的。
這種情況,也像是逼宮
大臣們越來越放肆,一邊激動的奏請,一邊還逐步上前。
他們與御階之上陳皇的距離越來越短
簡直目無尊上
陳皇兀自緊緊閉目,兩手抓著龍椅扶手,端坐在那里,眾人都不知道他心中所想。
而他旁邊的尤貴妃,也是一臉擔憂,可是現在這個情況,她也沒有好的辦法。
大殿下面,激憤的大臣仍在唾沫橫飛,聲威越來越大,眾口一詞,幾乎已將陳皇及祝修遠他們淹沒其中。
而那少數還保持在原位的大臣們,則沒有任何動作。
他們似乎保持了完全的中立,既不出列聲討,也不幫祝修遠說話。
就只有董誠和楊廷玉,兩人出來幫祝修遠說了幾句話,但是,他們兩人勢單力孤,他們的聲音很快就被遮蓋。
至于鐘山王,他倒是老神神在,立在那里,正閉目養神。
鐘山王對祝修遠,其實并沒有多么深厚的交情。
他先前大力支持武舉,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武舉可以讓陳國更加強盛。
現在武舉也完了,就連他都知道怎么籌辦了,所以祝修遠,在鐘山王眼中,就成了可有可無的存在
大臣們的狂歡愈加熱烈了,他們越說越激動,越說越靠前,最后竟然越過了排在第一位的國相李忠及鐘山王。
這就是群體的力量,他們忘乎所以了。
但此時,恰逢那鐘山王睜眼,他的眼角余光,瞥到了越過雷池的大臣們。
鐘山王頓時勃然大怒。
他們聲討江城伯可以,但現在竟目無尊上,膽敢逾越雷池,逼近御階,他們要干什么
造反嗎
鐘山王其實是個堅定的保皇派,一切都已陳皇的利益為準。
就比如說在對待武舉這件事上,鐘山王原本也是反對的,因為武舉,可能會引得各軍中不穩。
但等他了解清楚武舉的好處后,鐘山王立即改弦更張,堅定擁護武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