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從兩女的長裙上撕下合適的布料,又做了一個簡易的“過濾器”,將粗鹽溶液反復過濾幾遍,最大限度,去除其中不溶于水的泥沙。
最后,得到一盆帶著褐色的粗鹽溶液,單憑肉眼,已經看不見任何雜質。
三人休息一會兒后,生石灰就已經燒制完成了。
于是,在祝修遠的指點下,兩女取來瓦罐,裝入生石灰,再倒入適量清澈的溪水。
生石灰遇水而發熱,咕嚕咕嚕直冒泡,還騰起陣陣水霧最后,得到膏狀的白色的石灰乳。
再將石灰乳倒入銅盆,與粗鹽溶液攪拌混合,然后放在一邊進行靜置。
粗鹽溶液中所含的雜質,是以“鈣離子”、“鎂離子”、“硫酸根離子”等為代表的可溶性物質,這就是粗鹽帶有苦澀味及褐色的根源。
石灰乳,主要成分是“氫氧化鈣”,與粗鹽溶液混合后,再經攪拌,與空氣接觸,就能得到“氫氧根離子”、“碳酸根離子”。
粗鹽雜質中的“鈣離子”,與“碳酸根離子”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物。
粗鹽雜質中的“鎂離子”,與“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物。
沉淀物不溶于水,可以用簡易“過濾器”過濾掉。
至于粗鹽雜質中的“硫酸根離子”,因與粗鹽溶液中原有的“鈣離子”生成的“硫酸鈣”,本就是沉淀物,但微溶于水,所以去除效果有限。
經一系列化學反應過后,“鎂離子”可以去除,但“鈣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就無法徹底去除干凈。
好在“硫酸鈣”本就微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兩種離子的含量已經非常稀少了。
方才一頓操作猛如虎,其實主要是去除“鎂離子”,也就是“氯化鎂”這種雜質。
通過這樣的方法制出來的鹽,只有少許的苦澀味,若不是十分講究,其實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可以說,這種鹽已經無限接近于現代食用鹽了。
至少,據祝修遠所知,它雖有些許雜質,但它的顏色,同樣也是雪白無暇的。
從外表上來看,難以與現代精制鹽做區分
至于這兩種雜質,若要徹底去除,就非常復雜了,以現有的條件,完全辦不到。
比如“鈣離子”,可以用“碳酸氫鈉”來徹底去除,但“碳酸氫鈉”這個東西,俗稱小蘇打,他上哪兒弄去
再說“硫酸根離子”,這個就更復雜了,又是“氯化鋇”,又是“碳酸鈉”,又是“稀鹽酸”的,以當下的條件,幾乎不可能實現。
祝修遠只能做到這一步。
這一步,看似簡單,只是往粗鹽溶液中加入石灰乳而已。
但實際上,這已經是“民國”時期的水平了,相對于就連“曬鹽法”都沒有出現的時代來說,這技術簡直逆天。
可以用“橫跨千年”來形容
靜置的銅盆,滿滿當當,裝滿了粗鹽與石灰乳的混合體,被放在山洞前的一個石墩上,安安穩穩的放著。
石墩旁邊,祝修遠、董淑貞,還有寇婉婉三人,全都圍在那里,齊刷刷盯著銅盆中的混合體。
尤其是董淑貞和寇婉婉兩女,她們完全不懂祝修遠的一系列“魔幻操作”,腦袋中有太多的疑問。
但現在,她們就連問都不知道該如何問,只能睜圓了兩眼,死死盯著銅盆中的水。
“夫夫君,下一步該做什么我們要守著這盆水嗎”董淑貞忽然問道。
旁邊,寇婉婉也是一頭霧水,也想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于是側頭望向祝修遠。
“不錯”祝修遠忽然嚴肅起來,十分莊重“現在是最關鍵的時刻,若有半點差池,我們今天所作的一切都白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