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ES占地面積很小,只有幾棟樓,食堂,行政樓,圖書館,學者辦公室,報告廳,周圍都是郁郁蔥蔥的森林,環境清幽。
巴曼教授帶著龐學林來到一棟小樓內,說道:“這里就是IHES的圖書館了,格羅滕迪克的手稿一直在圖書館的儲藏室內,為了防止原稿損壞,目前對外開放的只有英譯版,待會兒我給你取來。”
“巴曼教授,那就麻煩你了!”
“不客氣。”
巴曼微微一笑,幫助龐學林從圖書館找到了英譯版的手稿。
看得出來,這份手稿已經有些年頭,紙張微微泛黃,還有不少毛邊。
巴曼道:“龐,我就不打攪你了,看完你直接打我電話,到時候我過來接你。”
“行,那你去吧!”
龐學林捧著手中泛黃的紙張,感覺有些遺憾。
當年格羅滕迪克臨終前,將大部分手稿焚毀,留下的僅有一小部分,分別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IHES收藏。
IHES收藏的部分,便是講述遠阿貝爾幾何框架的部分手稿。
這份手稿完美地呈現了格羅滕迪克做數學的風格,即盡可能從數學對象中將不必要的細節抽象出來,抽象得一般的數學家都會以為剩下的只有“虛空”,然而他仍然能從“虛空”中抓住某些東西,從而建立他的理論,完成他的證明。
用格羅滕迪克本人的說法,如果把數學問題比作堅果,大部分數學家做的就是用錘子和鑿子把堅果鑿開,而他的做法則是將堅果浸在水里,慢慢軟化它的外殼,又或者讓它經受風吹日曬,然后等待合適的時機,堅果自然就會裂開。
這份手稿同樣如此,在這里面,龐學林幾乎看不到具體的示例,所有的描述都是從盡可能抽象的角度出發,思考代數幾何以及數論背后的宏大數學結構。
龐學林讀起來很艱澀,不過這也是他想要看格羅滕迪克手稿的原因。
雖然遠阿貝爾幾何方面的理論框架龐學林早就爛熟于心,但通過格羅滕迪克的手稿,他可以盡可能地模擬當年格羅滕迪克寫下這篇不朽名著時的思維方式。
花了半個下午的時間,龐學林將格羅滕迪克的手稿全部讀完。
雖然龐學林并沒有在里面發現什么新東西,但格羅滕迪克思考數學的方式,卻讓他受益匪淺。
臨走前,龐學林花了237歐買了套法語版的《代數幾何原理》,算是給本次巴黎之行留個紀念。
從法國高等科學研究所出來,龐學林搭車返回酒店。
商務車塞納河畔的公路一路前行,臨近香榭舍麗大街的時候,看著遠方的埃菲爾鐵塔,龐學林忽然感覺心血來潮,讓司機將車停靠在路邊,準備下車走走。
他只來過巴黎兩次,上一次,還是讀博期間,跟隨陶哲軒來巴黎參加一次學術會議。
對于這座世界范圍內都名聲顯著的浪漫之都,龐學林每次都匆匆路過,從來沒有好好逛過這座城市。
現在才下午四點,回酒店也沒什么事,難得出來一回,龐學林準備沿塞納河走走,放松一下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