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五個國家級實驗室,都是在2000年之前就組建完成的,而且都是依托于大科學實驗設備或者核物理組起來的。
在這之后,中國又于2003年,2006年,啟動了啟動海洋、航空航天、人口與健康、核能、新能源等十五個重要方向的國家實驗室籌建工作。
分別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中科大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清華的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北大與中科院化學所聯合搞的首都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
但這一批國家實驗室,搞得并不算成功,大多都是依托于某地方高校或者研究機構搞出來的,而且考核機制、運作機制等等都不成熟。
這也就導致了這么多年來,這十五家國家實驗室始終沒能擺脫籌建的命運。
后來實在搞不下去了,有六家國家實驗室干脆改為國家研究中心,名字變了,地位與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實驗室也不可同日而語。
剩下的幾家除了青島的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也都沒能通過科技部的正式立項。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說明國家覺得之前的那些國家實驗室,都不夠格,所以集體降級了。
前幾天,首長找龐學林科學界的事的時候,龐學林就曾經吐槽過國家實驗室的問題。
而且他也向首長闡明了理想中的頂級研究機構狀態。
即偏向于應用的國家實驗室、偏向于人才培養的大學以及偏向于理論研究的高等研究院三者最好在同一座城市,相互扶持,相互促進。
國家實驗室立足于解決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技術問題、大學立足于培養頂級人才、高等研究院立足理論指引。
他沒想到,今天,高層竟然希望他出面牽頭組建國家實驗室。
這時,徐澤均笑道:“龐院士,國家實驗室不是不搞,而是要大搞,我們希望能搞出一個真正意義上能夠立足國家需求,解決重大問題的頂級實驗室。甚至實驗室本身,都將采用全新的機制。”
“比如說,實驗室本身作為獨立法人單位運作,而不是隸屬某個大學或者研究所,實驗室本身不設置行政級別,實行主任負責制……”
龐學林不由得面色有些古怪,這些,不都是自己前幾天和首長討論的內容嗎?
徐澤均大概和龐學林說了一下實驗室的整體運行機制,繼續道:“目前,我們初步想法是,由中科院、江城大學、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聯合籌建一個國家實驗室。實驗室本身獨立于中科院和江大,實驗室由您牽頭,全權負責實驗室的運作,實驗室的具體研究方向之類的,這些都由您復雜把控,甚至您完全可以依托您麾下的碳納米材料研究中心來組建這個實驗室。但是對于實驗室規格和要求,我們要求直接對標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和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而且必須在五年內組建完成。”
龐學林眼睛微微瞇起。
這個要求可不簡單。
就拿美國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來說,它有12500正式雇員和3300名合同制人員。
大約三分之一的科技人員為物理學家,五分之的一的人為工程師,六分之一的人為化學家和材料專家,剩下的人為數學家,計算機工程師,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和其他領域的專家。
單單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每年的運行經費,就超過了22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