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長室內,來自永夜號飛船天文臺的簡向明臺長,正在向龐學林匯報最新的觀測結果。
簡向明的神色看起來很奇怪,感覺有些茫然無措的同時,又有些激動。
“艦長,目前我們已經分別通過紫外、紅外、射電、可見光等不同波段,對卡岡圖雅以及它附近的星球進行觀測,其中,圍繞一號恒星(紅巨星)運行的行星有二十多顆,處于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超過五顆,圍繞二號恒星(黃矮星)運行的行星超過十五顆,處于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有三顆。此外,我們還發現圍繞卡岡圖雅運行的行星竟然有上百顆,由于卡岡圖雅強大的輻射,初步推算,宜居帶內的類地行星至少有十幾顆……但是……”
“但是什么?”
龐學林臉上的表情很淡然,并沒有因為發現這么多有可能存在多顆適合人類生存的宜居星球而感到興奮,也沒有因為簡向明的一個但是而感到緊張。
簡向明咽了咽口水道:“但是,除了這些天體,以及附近游蕩的一些小行星和塵埃云外,我們沒有觀測到宇宙中的任何其他天體。這片區域周圍好像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幕布,將我們與宇宙中的一切都隔離了開來。”
龐學林皺了皺眉,又問道:“有沒有通過射電望遠鏡觀察這片空間內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簡向明道:“這正是我接下來想要跟您匯報的,我們通過射電天文臺進行了觀測,在大于100厘米的射電波段,卡岡圖雅本身的超高頻輻射掩蓋了來自河外空間的輻射,因而不能直接測到,然后我們從0.054厘米直到數十厘米波段進行了測量,排除卡岡圖雅的干擾,各個波段的測量結果表明,我們所在的區域,微波背景輻射溫度近于27K的黑體輻射,是我們在太陽系測得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十倍。”
龐學林不由得為之一愣。
宇宙背景輻射是來自宇宙空間背景上的各向同性的微波輻射,也稱為微波背景輻射。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說宇宙的形成方式。
哈勃通過星系紅移的規律發現了宇宙空間正處于不斷膨脹的過程,既然如此,宇宙空間的過去會比現在更小。
如果時間倒退到一定久遠之時,宇宙將會變成一個沒有空間尺度的奇點,那時一切物質都是不存在的。
后來,天文學家基于此提出了目前最被認可的宇宙起源理論——宇宙大爆炸。
根據宇宙大爆炸,宇宙誕生之后,空間開始膨脹,宇宙中的物質不斷從來自最初奇點的能量中創造出來。
但由于早期的宇宙空間還很小,溫度很高,物質密度很大,光子與其他帶電粒子相互耦合,所以那時的宇宙并不存在自由的光子。
宇宙大爆炸剛發生的時候,其實是不發光的,這是一次異常黑暗的爆炸。
這個爆炸之后才了光子與電子,但因為一開始宇宙太小,溫度太高,電子與光子的碰撞很激烈,光子是不可能自由傳播的。
到了宇宙38萬歲的時候,宇宙已經冷卻的,這個時候電子與光子的碰撞沒那么激勵了。
光子作為自由粒子才可以在宇宙中傳播,這就是宇宙中最早的光。
隨著宇宙的膨脹,這些光子的波長被拉長,到了目前來說,這些最早的光的光子波長主要是在微波波段了。
這是一個遠古時代的遺跡,就好像是宇宙大爆炸的灰燼一樣。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攜帶了宇宙早期的信息,它可以告訴我們過去發生的很多事情。
當空間經過了38萬年的不斷膨脹之后,宇宙的平均溫度下降到大約3000開氏度(大約2730攝氏度),光子才與其他帶電粒子脫耦,它們可以在宇宙空間中自由運動,產生了宇宙中最早的光。
自那之后到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大約138億年,宇宙空間也已經膨脹到巨大的范圍,這會導致宇宙中最早的光的頻率降低,波長變長,現在已經衰變成了微波,宇宙的平均溫度也降到了只有大約2.73開氏度(大約零下270.42攝氏度)。
由于這種微波是最早的光,并且它們在各個方向上是非常均勻的,所以它們被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由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波長已經遠大于可見光,它們無法被光學望遠鏡探測到,只能利用射電望遠鏡或者專門的微波望遠鏡進行探測。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科學家彭齊亞斯和R.W.威爾遜為了改進衛星通訊,建立了高靈敏度的號角式接收天線系統。
1964年,他們用它測量銀暈氣體射電強度。為了降低噪音,他們甚至清除了天線上的鳥糞,但依然有消除不掉的背景噪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