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看,就不知時間飛逝。
等郭文斌和陶永昌將這份資料粗略瀏覽完畢的時候,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個多小時。
郭文斌抬起頭,面色凝重地看著龐學林道:“龐教授,你有把握將這套電磁航天發射系統搞出來?”
作為一名航天動力學專家,如果換個人將這個項目方案放到他面前,郭文斌早就甩到對方臉上了。
電磁航天發射系統,雖然理論上看起來很美好,但大多只存在于科幻作家的幻想中。
真正進入工程實踐的時候,會有一堆問題需要解決。
這就好比美國航母上的蒸汽彈射器,原理很簡單,但是當初在中國電磁彈射器出來之前,有多少人覺得這是一項只有美國人才掌握的超級黑科技。
特別是活塞密封性以及彈射軌道加工精度的要求,足以讓世界上除美國之外的所有國家都望之興嘆。
電磁航天發射系統就更加不用說了,這里面涉及的各種技術難關,就算再給中國二十年時間,也不一定能夠解決。
可是,今天將這個方案拿到自己面前的人是龐學林,郭文斌就有些猶豫了。
這兩年,這個年輕人已經創造了太多的奇跡。
數學領域那些足以載入史冊的成就就不說了,一個鋰空氣電池,就足以奠定龐學林在中國科學界的地位。
更不用說龐學林在碳納米材料領域所取得的成就。
超高純度電子級單壁碳納米管工業化制造,大尺寸單層石墨烯項目工業化制造,以及剛剛成功的飛刃材料項目。
每一個項目,在學術界看來,都堪稱奇跡,可偏偏這個年輕人全都搞出來了。
因此,一時間,就連郭文斌也不敢肯定龐學林是不是真的能夠完成這個項目。
龐學林淡淡一笑,說道:“百分之八九十的把握吧。”
郭文斌沉默了。
事實上,剛剛看這份資料的時候,郭文斌是相當震驚的。
這份資料呈現的設計方案,列出的每一個技術難點,都極為詳實。
雖然對于電磁彈射系統,郭文斌了解不多。
但對于空天飛行器,他卻是這一領域的頂級行家。
就龐學林這份報告中所呈現的空天飛行器的設計方案,雖然里面涉及諸多現實中還沒有取得突破的先進技術,但是單從空天飛機的整體設計布局而言,隱隱間就比起騰云工程中空天飛機的設計方案還要高出不止一籌。
這種超大型系統工程的設計,可不是一般人能夠搞出來的。
他壓根想不明白龐學林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沉吟片刻,郭文斌道:“龐教授,這個項目計劃書可以讓我帶回去研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