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不同蛋白質分子、非轉錄RNA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生理學功能等等,都是一套獨立的體系。
而且蛋白質分子與RNA分子成千上萬,即使在人體內,還有許許多多尚未發現或者無法用現有理論解釋的生命現象。
比如DNA分子為什么在一個周期內只能復制一次?
DNA分子的構想如何影響基因的表達?
蛋白質的動態性與其功能存在著什么樣的內在聯系?
基因調控網絡如何應對噪聲?
核基因組與核外基因組如何協調等等。
……
這些理論的缺失,實際上只能進一步說明人類對生命的認知相當有限。
而且因為學習時間比較短,生物學覆蓋面實在太廣,龐學林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病毒學、遺傳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分子生物學、計算生物學和生物信息學等領域。
短短不到半年的時間,龐學林對于T病毒的認識,就已經遠遠超過了斯普魯斯、柏克萊等人,甚至不在在T病毒領域浸淫了數十年的阿什福德博士之下。
這半年來,在阿什福德博士和龐學林的領導下,肯普滕基地對T病毒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
由于有了艾麗絲的配合,龐學林和阿什福德將T病毒在喪尸體內的演化歷程與在艾麗絲體內的演化歷程進行了深入比較之后,他們發現,T病毒在艾麗絲的體內,竟然變成了一種內源性逆轉錄病毒。
所謂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就要從病毒的致病性說起了。
病毒,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一種最小的生命體,沒有細胞結構,必須依賴所侵染的寄主細胞來提供它完成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很能量。
到目前為止,如艾滋病、狂犬病、禽流感、甲型流感、SARS、新冠病毒、天花、埃博拉等病癥,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因此,在很多人心目中,病毒總是與疾病和死亡聯系在了一起。
但是實際上,并非所有病毒都會導致疾病。
在感染人體的病毒中,有些病毒進入寄主細胞后并不會對受感染的細胞或者器官產生明顯的傷害。
一些病毒能夠與寄主細胞長期共存,相安無事,并不影響寄主的日常生命活動,還有一些病毒,甚至可以讓賦予宿主應對環境脅迫的能力,從而受益。
比如腺相關病毒(AAV),絕大多數人都受到過它的感染,但沒有引發任何疾病。
腺相關病毒在人體內進行復制與繁殖,卻并不影響寄主細胞的日常生命活動。
正是借助這樣的特性,科學家們將AAV的編碼部分基因剔除,構建出一種重組的AAV病毒載體,重組載體可以插入一些治療基因,通過AAV導入人體,使其在人體體內長時間穩定地表達,進而治療一些遺傳疾病或者癌癥。
至于另外一種,就是所謂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
這種病毒在進化過程中,與人體細胞形成了非常親密的關系,可以說人體的正常運行離不開ERV的幫助。
科學家們在分析了人類全基因組序列后發現,在人類基因組中,至少有百分之八的序列源于ERV。
有研究表明,人體內有1743個基因是從ERV的啟動子序列上起始或者終止轉錄的,有些ERV的啟動子序列甚至可以決定其下游基因只能在某些特定的組織器官或者某些特定的時段才能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