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學林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單憑這一理論,拿諾獎不知道還要等多久呢。”
諾獎可不是什么大白菜,去年龐學林之所以能夠拿諾貝爾化學獎,靠的是此前因為他在碳納米管以及石墨烯領域的成就,獲得了提名。
然后機緣巧合之下,搞定鋰空氣電池,快速進入工業化生產,進而改變全球的產業格局,才能在出成果當年就獲得諾獎。
而眼前的這套超導理論機制,雖然將超導體的研究向前提升了一大步,但是想要獲得諾獎,必須讓這一套理論得到驗證,并且在此基礎上獲得重大成果才行。
這樣一來,拖個十幾二十年年獲得諾獎,也很正常。
“龐教授,我們有沒有辦法通過這些公式推導出室溫超導材料所需的條件?”
這時,周彤出聲道。
眾人都把目光聚焦到龐學林身上。
周彤問到了問題的關鍵。
任何一種新理論,正確與否,必須看它能否預言某些客觀事實的存在。
比如在海王星的發現過程中,天文學家利用天王星軌道的攝動推測出海王星的存在與可能的位置,進而驗證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正確性。
又比如當初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曾經在物理學界引發很大的爭議,直到1919年,一戰結束,英國科學家愛丁頓領導的兩支考察隊,利用跨大西洋日全食的機會觀測,觀測到了引力產生的光線扭曲現象。
從而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而龐學林提出的這套全新的超導理論機制,能否預測一些新型超導體的存在,才是這套理論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
龐學林沉吟片刻,說道:“可以是可以。不過想要利用這個公式,找到某種確定性質的新型超導材料,難度依舊很大。”
“怎么說?”
周彤好奇道。
龐學林道:“比如我們將超導轉變溫度代入進去,可以推導出某種超導材料的超導凝聚能以及與正常態的能量差、還有它的磁阻震蕩比等。這些性質只能間接幫我們篩選可能存在的超導材料,而沒辦法幫我們直接明確是哪種材料。”
“那我們應該怎么尋找常溫超導體?”
周彤皺眉道。
其他人也疑惑的看著龐學林,畢竟龐學林真正的目標是想要找到常溫超導體。
如果單靠這一理論,只能說人類在尋找常溫超導體的漫漫征途上,前進了一大步,至于什么時候能夠尋找到真正意義上的常溫超導體,那誰也說不清楚了。
龐學林卻并沒有其他人那般愁眉不展,淡淡笑道:“尋找常溫超導體一事,我已經有線索了,在這里,我要感謝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