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七十年代中期就完成了航天飛機的研發工作并且順利發射,而蘇聯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也由能源號火箭于八十年代初期順利送入太空。
隨后,近地軌道空間站、空間太陽能發電廠、同步軌道空間站、環月軌道空間站、拉格朗日空間站相繼建立。
即使蘇聯解體,美國也沒有放松對太空的投入,如今就連登陸火星計劃也提上了NASA的日程。
而中國在這方面也不甘落后,雖然至今尚未登月,但中國的航天飛機計劃已經進入日程,預計幾年內就將發射。
而且隨著太空產業化的進展,報紙上已經開始有說未來將會放開對民用航天產業的管制。
因此,龐學林決定在開放民用航天產業之前,盡快積累一筆能夠讓自己進軍太空產業的財富與資本。
畢竟中國太陽工程最初并不是為了純粹恒星際探索而建立的,龐學林想要完成恒星際探索計劃,需要一艘真正意義上為自己量身打造的恒星際飛船。
他不可能等到二三十年后,“中國太陽”退役了,再去搞他的恒星探索計劃。
……
在抵達蘭城的第三天,龐學林和水娃在蘭大附近找了一個擁有兩個房間的小院子住了下來,每月六十塊錢,龐學林一次性交了半年的房租。
不過龐學林依舊沒有和水娃說要做什么事,每天帶著他出門這里轉轉,那里轉轉,有時候甚至還膽大包天,帶著水娃跑到蘭大去蹭課。
水娃差點給嚇個半死,在教室里的時候,都不敢抬頭看講臺上的老師。
當然,就算他看了,也聽不懂。
龐學林倒是一副波瀾不驚地樣子,甚至還評價起了這些老師的授課水平。
當然了,去蘭大蹭課只是調劑,大部分時間,龐學林都帶著水娃走街串巷,統計蘭大附近的商店數量,餐飲、服裝等行業的發展狀況。
甚至有一天,他還專門讓水娃在門口蹲守,統計每天進出蘭大校園的學生人數。
經過將近一周的了解,龐學林心中有了底。
這個世界雖然歷史細節有一定改變,但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前世類似。
如今正是中國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
個體能從事的最賺錢的職業,全部集中在個體戶、私營承包者、小作坊等行業。
因為個體戶實在太賺錢,所以一時間全民下海成為風潮,甚至有縣長、市長都辭職下海的。
而知識分子更是成為了下海的主力軍,讀到博士去做原子彈工資水平還不如小學畢業去賣茶葉蛋,這種明顯不公平的待遇讓科技領域的從業人員大幅度流失,只要辭職下海,做什么都比做技術強。
在現實世界,為了扭轉這一點,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國家才開始有意識的全面提升知識分子的待遇。
而且經過八九十年代十年間的瘋狂下海,個體戶的數量也已經嚴重飽和,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最急需的不再是低端的體力勞動者,而是技術人員。
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因為前十年的大幅流失,一方面因為中國高等教育薄弱而供給不足,還因為經濟高速發展,雨后春筍冒出的大量公司而產生了大量的需求,所以導致了巨大的供不應求現象,助推了技術人員工資的飛速提升,考上大學,成為白領,就是光宗耀祖的代名詞。
知識分子不再受人鄙視,高考成為鯉魚躍龍門的代名詞。
到了就是年代末期,巨大的供不應求現象一方面讓科研人員的工資飛速提升,另一方面也促使國家進行了教育改革,大學開始大幅度擴招,試圖緩解大學生供不應求的現象。